第2部分(第1/4 页)
爸来说,培养优秀女儿的梦破灭了,这让他万分沮丧,但是,如果女儿能恢复正常,他宁愿什么都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5)
说到尊重,目前非常多的中国家长可能都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确实,目前我们的教育开始反思,主张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主张孩子个性的张扬,主张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成长空间,给孩子最大的尊重。难道这还不够吗?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成长;但是,尊重不是顺从,不是溺爱,而是协商和引导。尊重的前提是要求行为要有尺度和规矩。
3。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发展成纵容的溺爱
给孩子放纵的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而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应当。
可乐三个月大,他的妈妈就出国留学去了,可乐由教授奶奶照顾。奶奶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对可乐的教育也是钉是钉铆是铆,可乐有些害怕奶奶。两年后,可乐妈妈回来见到的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不喜欢同别人玩,经常受欺负。可乐的妈妈心疼万分,她认为是对可乐太严厉了,才会让孩子胆小懦弱。她决定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对可乐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不能批评孩子,要让他自信。
可乐的父母严格地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最自由的成长空间,只要他想做的,父母很少干涉。可乐做的所有的事情,爸爸妈妈都说:真棒。爸爸妈妈鼓励可乐要勇敢,不要畏惧权威和强权。渐渐地,可乐果然发生了变化。他坚持自己的主见,自己想做的一定要做;自己不原意做的,也没商量的余地。同时,他开始具有进攻性,如果不满意,他就会拳打脚踢,不管是父母还是别人。
有一次,可乐的姑姑来看可乐,没像以前一样给他带好吃的。可乐号啕大哭,非要姑姑马上去买。从此姑姑再来看望可乐,一定要给他带小礼物。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可乐参加聚会,爸爸一边抽烟一边聊天。可乐突然大声叫:你给我灭了,你给我灭了。爸爸正在说话,没听到。可乐冲过去,踢了爸爸几脚,嘴里还在说,让你灭了,你没听到呀。爸爸一边熄灭,一边说:好好好,儿子发话了。
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可乐就是一个例子。可乐的父母给了他宽松的爱,但是,没有限制的爱很容易就发展成纵容的溺爱。有很多时候,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孩子的个性,有个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的不肯正确面对,造成了对孩子的放纵,同时,也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任性。
王强就是在放纵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在他眼里根本就毫无威严。在他小的时候,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对这种家庭环境非常自豪,认为这是*的家庭,孩子可以没有任何扭曲地成长。王强有很多缺点,比如不服管束,对所有的规矩熟视无睹,经常嘲笑别人等,但是他父母倒不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认为有个性的人更容易成功。
麻烦从王强的青春期开始。王强开始叛逆,而父母对他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无能为力。高三时,王强宣布他要考电影学院。父母认为这简直是疯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现实一点。劝说无果,无奈的父母开始帮助他做考前的准备,首先从造型开始,要包装出王强的气质。但造型之路并不顺利,理发师把王强的头发弄坏了。一家人急忙扑向另一个理发店,看能不能弥补,可弥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王强在理发店里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气愤地向妈妈大叫,怪她瞎掺和,害自己成了这个样子。妈妈的解释和安抚只能加剧他的怒气。最后他扬长而去,留下尴尬和伤心的妈妈。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惯溺爱和专制严厉管教”这两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娇惯溺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会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正确的爱是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并学会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陈鹤琴先生提出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一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二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给孩子放纵的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而对父母的付出认为理所应当。
一般来说,孩子年纪越小,家长对孩子越是报以宽容的态度。孩子的一切举动都是可以容忍的,孩子性格或心理的种种端倪也视而不见,甚至觉得非常可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