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国制(第2/3 页)
轻轻拍了一下桌子。
“娘子真是秀外慧中,巾帼不让须眉。”
湖广江南的旱灾,各地盗匪猖獗,民变频频,处处都是焦头烂额,百姓嗷嗷待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又怎能只顾两河之地!
秦桧眉头扬了一下,忽然抬起头来。
“只是我乃御史台长官,纠察百僚,举劾案章,这辎重粮饷,不在我之权责之列,还需有人居中而坐,从长计议。”
王氏轻声一笑,悠悠道:“此事不用相公出面,恐怕早已有人按耐不住了。”
秦桧先是一愣,随即也是笑了起来。
“看来,这朝中想要王松身败名裂的,可不止我秦桧一人。”
理理紫色的官袍,轻轻咳嗽一声,君王的声音从大殿里传来,宦官赶紧前头引路,帝王之师的耿南仲,施施然走了进去。
“耿相,你今日前来,可有要事?”
天子的性质不错,正在奋笔疾书,耿南仲走的近了,才看清是王松的?破阵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果然是天纵奇才,文韬武略,金人闻风丧胆,可喜可贺啊!”
说话的时候,耿南仲一直注意着君王的表情,无论多么细小的动作,他都能仔细捕捉。
从君王脸上的笑容来看,似乎是为河东的战事高兴,不然也不会有纸上的?破阵子?一事。
“陛下,老臣得知河东捷报,王相公接连收复泽州、隆德府,又歼灭河东大盗王善,想来两河失地,必会早日收复。老臣祝贺陛下,恭喜陛下!”
“同喜啊,同喜!”
赵桓满面笑容,放下了手上的毛笔。
“王松不负朕望,短短月余,便有数万之兵,恢复一州一府,只待新军编练完毕,便可北上,恢复三镇,朕心甚慰啊!”
耿南仲心里一沉,看来这君王的心里,已经是又站在了王松一边。
好不容易把王松踢出了中枢,去担任这吃力不讨好的两河宣抚使,和女真人正面交锋,没有得到其损兵折将、步履维艰的战报,反而短短月余,恢复一府一州,拥兵数万。
这厮,如何就干出了这般大的事情!
“王相公兵强马壮,金人难以挡其兵锋,可喜可贺。臣从宫外进来,沿路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感恩戴德,人人皆言王相公为国为民,于大宋有再造之功。更有许多百姓为他建立生祠,日夜磕拜。王相公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赵桓微微一怔,笑容瞬间黯淡了下来。
旁边的宦官看到耿南仲眼睛里面的精光,不由得心惊肉跳,这耿南仲如此说法,看似对王松赞誉有加,实在是包藏祸心。
这一招以退为进,实在是提醒君王,王松功高盖主,不可大意。
而这看似平淡无奇,浅显易懂的嫁祸于人,赵桓偏偏就能安然入局。
赵宋王朝一百七十年的“防藩镇于未然”,已经是根深蒂固,深植于心。
“耿相,你说王松出京时,朕也未曾派监军随行,如今参政是不是可以议一下,派出监军,协调诸军?”
耿南仲心中暗喜,面色却是平静。君王此举,已经表明了对王松的忌惮。
他和王松政见不同,水火不容,党同伐异,若是不能遏制王松,终有一日,他会被王松所噬,政治上的博弈,你死我活,毫无节操和退路。
耿南仲一击得逞,绝不心慈手软,这时候趁热打铁,才能让王松左右难行,规规矩矩。
“陛下,王相公统兵御敌,国之栋梁。然藩镇之祸,不可死灰复燃,否则大宋永无宁日,祸及社稷。除了监军之外,还要限制王松在两河募兵,不可使其坐大,终成祸害。”
“这……”
赵桓微微一怔,眉头一皱。
王松出京时,只有两千之数,超过一半的战马都是皇室和官员不要的劣驹。他让王松宣抚两河,但募兵的人数并未规定。
形势发展的太快,如今看来,无论是两河还是陕西,这募兵之事,得有规制和章法,以免如耿南仲所说,尾大不掉,成了国之藩镇,难以节制。
“那么,以耿相所见,这两河募兵,当以何策?”
赵桓犹豫了一下,眼光扫向了自己的恩师。
“金人有十余万之众,那么王松练兵当在十万之数,十万……”
赵桓虽然未曾带兵,但十万之众,足可以灭国裂疆。
“金人虽有十余万之众,但固守燕云,每次出征,也不过六七万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