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等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仍有待建立;国际方面,进入全球市场遭遇到国际既得利益集团较大的阻碍。认识到中国在市场化的差距,需要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大力消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并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并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
对外开放值得肯定,特别是2002年以来,恰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几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被纳入全球开放范畴,标志着中国走上市场经济的“不归之路”。
开放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近万亿美元(2006年)的出口规模,不局限于累计超过7 00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也不局限于超过1.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国内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事实上,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金融改革,正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典型例证。。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5)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应成为今后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决策层和执行层应该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具备全球思维,更加主动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大规模深化之历史时刻,如果对外开放意识没有建立在全球思维基础上,不但有可能失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战略机遇,而且也可能变成一种“被动防御型”的对外开放局面,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要提请注意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独立自主的大国“市场经济”,这种属性决定了中国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地对待游戏规则。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不能只被动地当“树”,也要主动地当“风”,用实力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从“三外”与“三化”协调推进的高度把握发展问题
中国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因此注重把握好“三外”(外贸、外资、外汇)与“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关系,特别注意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
以近年来实际状况来分析:“三外”之一的外贸:5年(2002~2006年,下同)期间增长245%,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出口大国。外资:5年期间增长48%。外商直接投资居全世界第四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官方外汇储备:2007年第三季度末超过1.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三化”状况:工业化: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107.3%,2006年占GDP比重提高到43.1%。但高技术产业占当年工业增加值只有10.2%。城镇化:城市人口5年期间新增近1亿,增长率为20%。第一次出现城镇化水平(43.9%)超过工业化水平(43.1%)的局面,但是与最近公布的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市场化:“总体”市场化水平不高,距离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基本判断:国内“三化”的进展滞后于“三外”的发展,在国际上达到的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国内的体制改革尚未完全跟上对外开放的步伐,两条腿之间有不够平衡之处。
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转轨仍是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经过近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浅层次的体制弊端已初步去除,但深层次的问题并未解决。下一步,应坚定不移地向弊端产生的体制根部掘进:一是市场化改革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推进,突出的是资本市场,其他如劳动力、科技、土地等要素市场,也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二是所有制改革从竞争性领域向垄断性行业延伸。三是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防止出现改革决策和操作被利益集团主导的局面。注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把“四位一体”的发展和“四位一体”的改革整合起来通盘考虑
中国的“四位一体”发展是在“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种体制转轨不仅是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