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益”这个概念都不存在。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国没有过完整的国际战略。从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战略,到20世纪60年代同苏联进行意识形态论战时提出的革命路线,再到70年代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都是阐述相当完整、逻辑相当严密的、具有最高权威的国际战略思想。我认为,1977年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文章《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列宁主义的伟大贡献》,就其逻辑的完整性而言,在那个历史时期达到了国际战略思想的顶峰。
当然,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内政策和整个国家发展方向,决定了当时国际战略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当年中国的国际战略,从外延、内涵到表述方式,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的延伸。其明显特征,是将国内阶级斗争的分析框架运用于“国际阶级斗争”,目标相对单一,敌我友营垒分明。往往被今人忽略的是,虽然在今天看来意识色彩浓厚,但当年的国际战略是以推进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为基础的,这些普世价值诉求不仅基于国家关系准则,更基于推翻帝国主义秩序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让全世界无产者和革命人民翻身求解放。它的逻辑起点是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同时强调国家的阶级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大大丰富了。思想樊笼被打破,相关的战略研究、学术研究逐渐发达,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去那种具有理论权威和一以贯之的逻辑的“重头”标志性国际战略文件。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当今理论家的水平不够,而在于作为国际战略根基的中国国家利益,在全球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已经多元化、复杂化;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也在重塑之中,更多追求中国特色而非突出人类普世价值。因此,国际战略不可能再沿用“一边倒”或“三个世界理论”那样的线性思维来构筑。
2006年8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同时,又明确了“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这些论述,可以理解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总目标,或者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不过,对于如何确定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威胁来自何方,又以何种方式和手段来消除威胁,最终达到战略目标,还是留下了思考余地。在现阶段,构筑更为明确的中国国际战略,核心问题在于确定各项国家利益之间的内在关系,统筹协调各个相关政策部门的不同视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关于构筑中国国际战略的几点看法(3)
国家对外关系中的核心利益,至少包括主权、安全和发展三个方面。“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稳定压倒一切”,都是中国政府反复重申的原则。当然可以论证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发生各项国家利益之间如何排列轻重缓急的问题,甚至在理论上也是众说纷纭。例如,有的论者认为如果不完成国家统一,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迟早会中断,因此国际战略不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应首先完成统一大业;还有人强调,尽管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军事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也有一些观察家指出,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核心国家利益。一般而言,党和政府负责处理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国家统一、国内政治安全、外交事务的各个决策部门,都认为自己所主管的工作代表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如果这些都是核心利益,那么它们是如何合成的?是否有可能划分出首要次要,轻重缓急?
我认为,主权、安全和发展三大利益,缺一不可,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紧急状态中,各项利益的轻重缓急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在外敌入侵、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挑战或国家面临分裂的紧迫威胁(比如需要援引《反分裂国家法》使用武力制止分裂行为时),就需要暂时牺牲经济发展方面的利益。而一旦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如非典)等全局性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需要集中主要精力和调动国内外资源,用以处理“重中之重”的问题。在重大危机期间,其他方面的利益就只能兼顾。但是,既然在现阶段“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在没有出现其他方面重大危机的情况下,同经济建设相关的利益、事务,同中国经济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事实上处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且理应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