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口,为区域间贸易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创造了机遇。
今后中国的发展要在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中进行选择。资源型道路走不通,因为中国地虽大,但物不博,没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中国经济长盛不衰。依附型道路也不行。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13亿人口,依赖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作为发展基础也走不通。所以,只能在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先进技术、着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今后15年,中国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在国际环境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 。 想看书来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5)
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应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比较快地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力。重视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扩展资源建设渠道。在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稳步发展合作关系。建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企业间对话与协商中,发展与各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坚持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中国需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通过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推进民营化进程,规范政府的职能,完善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发展机制,从两个主体因素出发,增强中国经济活力及其增长的持续性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努力方向和积极程度。但有个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有的地方政府为显示政府业绩,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注重吸引大量的中央政府投资和外国资金来发展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以此来迅速拉动当地GDP的迅速增长,增加当地的就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动机和政策的确使政府辖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却忽视了原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外部拉动是重要的,但长期看,更重要的是内部增长及其机制。凡是具有经济活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都是企业发展较快,政府体制比较合理,营造了持续发展的机制环境。所以还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的民营化进程。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需要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改革,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政府管制的市场化机制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抓大放小,抓大放中,抓特大放大,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放给市场,由民间经营了,同时又生出了大批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幅度介入,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来15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会有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将来,政府经济还要继续向民营经济发展。但民营不完全等于私营,因为其中有集体经济的部分。所以,还要继续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继续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推动民间投资,提升经济活力,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架构下,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张国有,北京大学,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1)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华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之间,以及经济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之间,乃至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政府决策者之间正在展开着一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究竟是走依靠比较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