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页)
,不主张实行*和主张实行*的观点几乎可以找到同样多的理由。
又比如说,*并不意味着有效率。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有些人认为,既然*有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功能,那么*制度一定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率。这又是一个误识。实际情况往往是:*需要人们之间意见的交流,因此总是要花去更多的时间;*需要人们各自从自己的立场上妥协,因此需要反复协商。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和提高效率关系不大,而且往往体现为低效,甚至有时无效。显然,如果在*和效率之间简单地划等号,我们完全可以对发展*政治的必要性表示怀疑。
再比如说,*绝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高尚。*的背后是利益。有了利益需要维护和发展,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了*的必要性。没有利益做后盾的*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不同利益之间又是存在矛盾的。既然是为了利益而参与*,因而它往往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如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以及由此衍生出不正当竞争、家族统治、贿选等等。如果不把*理解成协调、化解利益矛盾的一种方式,人们一定会对*大失所望。
还比如说,*也并不总是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普通民众由于忙于生计,实际上往往无暇去过问政治的具体运作,这就给了政治活动家们很大的空间。一些人可能运用掌握的政治技巧,操纵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就被政客所利用,成为他们达到个人目的、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在这一点上是体现得最明显的,*、恩格斯、列宁等革命领袖早就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此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抨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学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2)
所有这些,都是*政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现象,反映了*作为手段有局限的一面。所以,问题恐怕不在于*手段有没有缺陷,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还是把*置于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手段的*也不例外。*不是万能的,不能用它来包医百病。*只不过是平等的人们达成共识的一种手段、途径、机制。关于这一点,西方人认识得很透彻:*就是若干个魔鬼坐到谈判桌上和平地解决利益问题。我们不赞同用这种极端化的说法来描绘*,但是也确实不能不看到,*的实质,是使利益能够得到更容易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分配。我们不能因为*有局限性就不要*,更不能把这些局限拿来,作为证明*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理由。
相反,我们还须强调,在现代社会,没有*是万万不能的。人类*政治的实践已经屡试不爽地证明,*是一种能有效地降低政治风险的手段和机制。它不能保证决策绝对科学,但它能保证决策相对正确,使正确的几率更高;它不能完全防止失误,但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决策错误带来的损失;它不能根绝*现象,但它能大大提高*的成本,使*分子面临更大的损失风险;它有时甚至不能避免因失误造成严重后果,但它能把责任分散到大多数人头上,有效降解执政者与民众的矛盾;它不能保证所有执政者都不脱离群众,但它能够明显地降低执政者脱离民众的主观故意性;等等。总之,尽管有各种缺陷,*仍不失为迄今为止人类管理自己所找到的最好的手段之一。
科*用*的手段和方法
*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由公众来做决断,也并非只要是公共事务,事无巨细,民众都必须参与其中。人们发现,实现*需要一套相应的复杂的专门制度、程序和规则。按这套制度、程序、规则操作,就能较好地体现实质上的*。这就是*制度。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手段的*,并不一定要在这套制度的各个环节上都体现出来。
试举*授权为例。*的常识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人民通常通过把权力委托给官员行使,而不是直接运用权力,来体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这就在民众和官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授权关系。从总的方面讲,官员的权力来自公众,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在人民把权力委托给官员这个总的框架下,具体的委托方式却因权力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人民(或人民的代表)直接把权力委托给他们的那部分人,从人民或人民代表那里直接获得授权。在这个授权过程中,作为多数的公众,让渡出了自己拥有的一部分权利,这部分权利从多数人手里转移到了少数人手里,变成了公共权力。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人掌握权力,怎样保证这些人能够按照约定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