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1/4 页)
恭王还是老办法——看曾国藩的意思。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在心里想:曾国藩自然是要把那个李鸿章留在江苏的,还用说?
这样一想,不免恹恹不足,于是就不肯痛快答应了。
“先摆一摆……”
话才说到这里,就听养心殿外一溜急促的脚步声,跟着就听见安德海兴奋的声音。
“启禀太后,有江宁来的折子,六百里加紧!”
“小安子,你怎么当差的!”恭王沉下脸,先隔门呵斥一句,“下回再这么不庄重,看我收拾你!拿进来吧。”
不过大家的心思,都不在安德海身上——这份折子,当然是曾国藩的正式折子,已经等了好几天了!刚才拟议了半天的封赏,最终还是要拿这份折子当依据。
待到从黄盒子里取出封包,往御案上一放,慈安太后和军机大臣们都是一愣,慈禧却不自觉的已是笑容满面。
封包之上,固然盖的是两江总督的紫色大印,但高居领衔之位的人,赫然竟是江苏藩司关卓凡。
(四千字大章奉上。另:谢谢新舵主不灭晨星。)
*(未完待续。。)RT
第一二四章 一张礼单
曾国藩是在五月初九,由安庆坐火轮赶到江宁的,那一天,正好是他的第一个折子送到京城的日子。
轩军水师向江宁开炮这件事,曾国荃早已经向他报告过了。他的反应,自然不会像弟弟那样暴跳如雷,而是认真地去想关卓凡的用意。而等到上了火轮,左右无事,更宜于静心思索。
他不惜冒着得罪湘军的风险,炮轰江宁,难道只是为了分一份功劳么?明明答应过自己,轩军不进城,然而转眼之间,炮弹却进了城,自己却又不能说他背诺。
有没有,向吉字大营示威的意思呢?
曾国藩拈须沉思:这个关卓凡,不简单!
这位旗下的青年新贵,与自己以前打过交道的旗人,大不一样。不但身上没有一般旗人那种油滑和自大,而且另有一股蓬勃的锐气,这是极难得的品质。那一回跟自己谈起洋务来,那一份与年龄不相称的见识和沉稳,都见得出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可是他的心机……
曾国藩缓缓摇了摇头,这不是一个可以哄得住的人,更不是一个可以驾驭的人。
旗人的无用,早成定论,也正是因为旗人的无用,所以才有了自己和湘军现下的地位。时至今日,这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事情,湘军一脉,已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太多的人,在依靠这个体系生存,他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
更何况,接下来还要平洪杨的残余,还要对付捻军,还要办洋务。
对于湘军的暮气,曾国藩早已有深刻的认识,他知道。曾经支撑吉字大营的,无非是打破江宁的诱惑。现在固然如愿以偿,可是这口气一泄,吉字大营也就走到头了。
那么,代湘军而兴的,究竟该是轩军,还是淮军呢?
江苏巡抚这个位置。太过重要,因为江苏一地的财赋,直接关系未来数年之中,自己的整个方略。一山二虎,不是长局,关卓凡固然出色。可是如果非要在关卓凡和李鸿章之间择一而用,当然还是只能维持李鸿章的位置!
至于关卓凡,可以在湖北安徽任选一个巡抚的位置给他,或是拿他顶替掉沈葆桢的赣抚,庶几也算是升迁,对两宫太后和恭王,应该也交待得过去。
而且说到底。关卓凡毕竟是旗人,大约不用一两年,就会内调回京吧。
这样通盘考虑下来,觉得是个可行的方案,于是把这件事先放在一边,琢磨起江宁的事情来。
他弟弟的报告,说江宁城中财货全无,曾国藩是全然不信的——说没有。无非是被他的吉字大营搬空了。然而不信归不信,还是不得不按他的说法报上去,否则难道还能让那些将士,把到手的财货吐出来?
最让他担心的,还是伪幼主和李秀成这两个人,没有切实的下落,所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哪里能用轻飘飘的一句话来搪塞过去?这个老九,野惯了,把朝廷的法度不放在眼里。这样下去迟早要吃大亏的。
因为有了这一层担心,所以他在折子里,不得不用几个“或云”,来为弟弟和自己预先留下伏笔。也正因为这一层担心,所以他急急赶往江宁,要亲自证实,才能放心。
没有想到的是,船到江宁刚靠岸,在码头上迎接的曾国荃,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