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的毛病,说一大堆专才和通才各有什么优势又各有什么劣势,长篇累牍却只能让人云里雾里,看到最后发现什么具体性的结论都没有。
我不是身怀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更不是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所以我无法动用五花八门的理论来长篇大论,我只能基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一点建议,难免浅薄,但也明确。
术业必有专攻
一个萝卜一个坑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也因此而越来越“退化”成一个工具。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都不过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对于流水线上的其他环节,他无从可知。一个鞋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年或许也不知道一双鞋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说工厂是一台大机器,每个工人就只是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而已,至于其他零件是如何运转的,他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写字楼里的白领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们却照样被精细的社会分工定格在非常有限的工作领域里。做产品的往往没有机会接触市场,做市场的则很难知道产品的策划和推广,做技术的更难有机会接触到技术以外的工作。在部门内部仍然存在细致的分工,做产品的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类产品,并且只负责前期策划、品牌包装或其他某一个环节。
我曾经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职。这家公司采取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每个事业部独立负责一块业务范围。我当时担任了其中一个事业部的经理,负责该事业部产品的策划、开发和维护。我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包括产品策划、文案、美工、音乐制作人等。这几个人都独当一面,每个人的工作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分工非常清楚。文案不可能为美工设计图片,美工也不可能去为音乐制作人编几曲手机铃声。而我同样受到了分工的制约,不清楚其他事业部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推广细节,因为这已经是市场部的事情了。对于公司的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除非公开,否则更是无从可知。
在这样一个跟流水线毫无区别的工作环境中,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最首要的只可能是他能否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美工就算没有任何文字功底,而且对于音律一窍不通,只要他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设计方案,他就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美工。相反,就算一个美工既能帮文案写点文章,又能帮音乐制作人编些铃声,但如果他设计的图片不够专业,那他就只能收拾东西走人。
任何公司招聘的时候都是按照职位来招人的,决定一个应聘者能否被聘用的也只是他能否胜任这个职位。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必须先明确你要填的是哪一个坑,用人单位再来考核你是否适合这个坑。如果你不适合,就算除此之外有很多个坑适合你,你也照样只能被拒之门外。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美术系的毕业生,她应聘的职位是美工。因为她有过同行业的工作经验,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女孩子(当时我们部门的几条汉子早就给了我“最后通牒”:下次招聘一定要优先考虑美女),所以我在跟她交谈不到5分钟的时候就准备聘用她了。但出于招聘的起码原则,我要求看她的作品。她给了我一个U盘,里面有很多非常精美的设计作品。但是,尽管我是外行,我还是能感觉出那些作品风格不大统一,于是我让她当场给我设计一个宣传单张。本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万无一失,但她的表现却让我非常失望。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并且设计的作品比较粗糙,距离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我向她表示了我的遗憾。她难过地对我说:“我承认我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美工,但是我有过同行业工作经验,除了做美工,我还可以参与产品的策划,而且我文笔也不错,适当分担文案的工作也没有问题。”我问道:“那你能够胜任产品策划或者文案的工作吗?”她看着我,摇了摇头。我能感觉到,迷茫和怅惘正从她的眼中轻轻地拂过,尽管她的双眼是那么迷人。如果她有任何一个方面的专长,我都会聘用她。如果她成为我这个团队的一员,大部分时候她的中餐将是免费。可是,我拿着她这个萝卜实在不知道该放进哪一个坑。
所以说,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27*/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一部分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有一位上司曾跟我强调过这样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