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如何看系统图
要想系统地看清现实,关键是要把影响力看做一个圆形回路,而不是直线的单向作用。“线性”思考让我们养成了反应式的思维模式。上述方法是打破这种思维模式的第一步。每一个圆都是一个故事。追溯影响力的循环运动,你会发现某些模式是在不断自我重复,一次接着一次,使局面变好或者变坏。
从某个局面中的任意组成部分,你都可以画出箭头,指出它会影响到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如上图所示,水龙头开关的位置通过箭头指向了水流量。水龙头开关位置的任何改变,都会影响水流量。但是箭头绝不会孤立存在:
我们要把故事看下去,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开始,看着情节按照相应的顺序发展,就像玩具火车沿着铁轨一圈一圈地进行周而复始的旅程。从决策者的行动开始追溯下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调整了水龙头开关的位置,这改变了流入杯中的水流量,继而改变了水位。当水位改变的时候,感知到的差距(现有水位与期望水位之间的差距)同样改变。随着差距的变化,我再一次调整水龙头的位置,依此类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5章 心灵的转变(5)
当解读一个反馈循环图表的时候,最主要的技巧是要能够看明白图表所讲述的故事:图中结构如何创造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者,在一个复杂结构中,多种行为模式)和此模式可能如何受到影响。在这个例子中,故事是说把水杯灌满,等水逐渐灌满,再慢慢把水龙头关掉。
反馈环路尽管概念简单,但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因果律。在英语的日常用法里,说“我在往杯子里灌水”,就意味着不假思索的单向因果律:“我在引起水位上升”。更准确地说,是“我的手在控制水龙头的出水量”。很显然,这个说法只描述了反馈过程的一半:从水龙头开关的位置,到出水量,再到杯子里的水位。
然而,只说反馈过程的另一半,也一样不错:“杯子里的水位控制着我的手。”
这两个说法都不完整。更完整的因果关系描述是:我想接一杯水的意图,创造了一个系统,它使水在水位低的时候流入杯子里,杯子满了的时候就停止水流。换句话说,有个结构引起了行为,而结构之所以起作用,是由于我的意愿和行动。这个区分很重要,因为只看到个别的行动,而忽略行动背后的结构,结果就会像第3章中的啤酒游戏那样。我们在复杂情况下感到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日常英语里的大多数因果判断,都很值得质疑!大多数判断都基于线性观察方式,最好的情形也仅仅是部分准确;它们基本上只偏向于描述互动过程的某一部分,而不是过程的全部。
反馈观点还打破了另一个观念,即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就是把我们自己看成活动的中心。简单的说法,比如“我在往杯子里灌水”,描述的就是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世界,那里的人类在操作一个无生命的现实存在。从系统观点看,人类是反馈过程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这个过程之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它让我们看到,在不断影响着自己的现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被现实存在所影响。这种意识的转变,也是生态学家们极力提倡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与自然分离。这种意识的转变,还是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哲学传统所认可的。比如在《薄伽梵歌》(Bhag*ad Gita)中的“惩罚”(chastisement)一段,就有这样的话:
一切行动只能从自然的特性中产生。而陷入我执(egoi*)迷惑中的自我,却认为:“我是行事者。”7
另外,反馈的概念还使有关责任的伦理道德问题复杂化。在反恐战争里,谁负有责任?从双方各自的线性观点看,责任很清楚:在对方身上。“是他们的侵略行为迫使我们作出回应。”线性观点总是要找出单一的责任中心。出了问题,要么责怪别人:“是他、她或它干的”;要么内疚自责:“是我干的”。从深层角度看,责怪别人和内疚自责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都来自线性思考方式。从线性思考出发,我们就总是要找出某人或某件事—要负责任的一定是他、她或它,有时甚至是我们自身的隐蔽代理。我儿子四岁时不想吃青菜,就说:“我的肚子不让我吃这个。”我们可能会笑。但这与成年人把责任归于某处,比如“我的神经衰弱症让我不能信任别人”,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电子书 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