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心动魄。”
陶弘景摆手,不同意杨忠的说法:“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只是适逢其会,真正持之以恒教化胡人的是那些儒士。寇谦之因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崔浩死后,儒家实力大损,依然前赴后继地进入宫廷,推行儒教,汉化胡人。”
杨忠十分关心这些儒士的成果:“他们成功了吗?”
陶弘景详细道来:“就在崔浩被杀那年,一个叫做李冲的男孩出生在陇西汉人望族,成为魏国继崔浩之后的第二代儒家的佼佼者。他在孝文帝初年进入朝廷,担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李冲还得到当时北魏文明冯太后青睐,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北魏太和十年,他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朝廷直接掌握人口,百姓负担减轻,国家赋税增加,打破豪强贵族对百姓控制。更重要的是,三长制釜底抽薪,切去胡人部族关系,从此,鲜卑胡人与当地汉人逐渐融合,开汉化之先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1,最后防线(3)
李冲仅比陈庆之年长二十多岁,去世的时间也不久远。陈庆之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多,听到这里不禁呵呵笑出声来:“李冲是儒家中的另类,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庆之话中之话,陶弘景笑着手抚胡须:“北魏文成帝早亡,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临朝柄政,与李冲情投意合。儒家口口声声君臣父子,忠孝礼仪,李冲却不管这一套,成为冯太后的内宠,国政大事决于香帷肌肤之间,在南朝引为笑谈。”
“可是一旦孝文帝登基,他岂不死无葬身之地?”杨忠替李冲捏一把汗。
陶弘景露出向往神情:“李冲了不得,也不知道他怎么搞的,文明冯太后病死后,孝文帝对他极为敬重,不仅从来不直呼李冲其名,而称中书,还娶李冲之女为妃,作为汉化表率,从此,魏国亲王宗室开始与汉人通婚,血缘混杂,再也分布清胡汉。”
杨忠听得目瞪口呆:“这李冲真不是一般人。”
陈庆之提起李冲也兴致勃勃:“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汉化关键,李冲亲自担任将作大匠主持修建,现在的洛阳城就是他的杰作。孝文帝还让李冲担任少傅教导太子,可惜太子元恂坚决反对汉化,背叛孝文帝被处死。孝文帝于是改立元恪为太子,在清徽堂设宴庆贺。李冲提到废太子时说,我为太子少傅,不能尽心辅导,有愧所托。陛下宽宏大量,让臣参加宴会,我又高兴、又羞愧。孝文帝说,我是父亲,还不能阻止他胡作非为,你作为师傅,哪用得着惭愧道歉?”
陶弘景望着渐黑暮色,一口气说完李冲事迹:“李冲在北魏朝中如鱼得水,完成崔浩心愿,不仅协助孝文帝推行汉化,自己也官至咸阳王。”
“儒家既然大获全胜;为何现在佛家声势如此兴旺?”陈庆之对佛教不以为然,现在才渐渐意识到儒佛道三家斗争对天下的影响。
陶弘景面露慎重神态:“儒高一尺,佛高一丈。佛家没有就此认输,孝文帝死后,次子元恪继位,宠用外戚高肇翦除宗室。那时李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佛教势力蠢蠢欲动,魏国河州刺史胡国珍生有一女,这个女孩的姑姑早就踏入佛门,经常去皇宫内院为嫔妃讲经,处心积虑结交皇家。她故意在宫中夸耀侄女美貌,元恪听到风声,将她侄女招入宫中,成为其充华嫔。”
杨忠忽然大悟,这人便是全倾一时的北魏胡太后:“她就是胡充华?在河阴之变中被沉于黄河的胡太后?”
天色全黑,陶弘景依然谈兴不减:“就是她。在胡充华影响下,佛教更加兴盛,魏国境内寺院多达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座。元恪早亡,其幼子元诩当上皇帝,她垂帘听政,佛教彻底压过儒教,在魏国境内香火鼎盛。”
胡太后与目前北方局势紧密相关,陈庆之更有兴趣:“佛教中兴,儒家难道袖手旁观?”
陶弘景虽在山中,消息却灵通:“胡充华当政,儒家就没有机会翻身,谁知道魏国突然爆发河阴之变,尔朱荣扶持长乐王元子攸称帝,胡充华被沉于黄河,佛家势力失去庇护。儒家的佼佼者便潜入魏国宫廷,辅助新帝元子攸,实现他们的理想。”
“元子攸,为什么要辅助他?”杨忠隐约觉得元子攸的名字有些耳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听到过。
“李冲将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另一个女儿嫁给孝文帝之弟,彭城王元勰,她生下一个儿子,被册封为长乐王,名叫元子攸。”陶弘景缓缓说出答案。
陈庆之突然醒悟:“故此,元子攸的血脉身兼胡汉?”
“元子攸竟是李冲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