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1/4 页)
日军向怒江进攻时,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2团也正向缅北的日军据点进攻,以掩护修筑中印公路和抢占反攻前进据点。10月29日,驻印军攻占宁边、新平洋(欣贝延)、拉家苏各要点,打开了胡康河谷的北大门。日军第15军命令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组织防御性进攻,尽量争取时间,以掩护主力进攻因帕尔。
为适应作战需要,1944年1月缅甸日军对指挥系统进行了一次调整:新建第28军,下辖第54、第55师团及新来增援的第2师团;第15军辖第15、第31、第33师团;第5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24旅团归方面军直辖。
1944年3月,日军发动因帕尔作战。此时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已取得重大进展,日军混成第24旅团奉命增援缅北。4月间为应付当前的战局,日军再次调整序列:增编第33军,其下辖第18、第53、第56师团,专任缅北及云南方面的作战。至此,日“缅甸方面军”共有3个军,计9个陆军师团、1个混成旅团,另有1个第5飞行师团配合作战。其具体部署为:第15军(附印度国民军约7000人,主要有被俘的印度俘虏组成的印度伪军)位于曼德勒西北地区,专任进攻因帕尔的任务;第28军位于缅西南及沿海地区,负责进攻实兑(阿恰布)的任务;第33军位于缅北,专负阻击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任务。
4月中旬初,中国驻印军突破坚布山隘正向孟拱及密支那进攻中,此时日军第15军亦已完成了包围因帕尔的态势,并占领了科希马。中国军事委员会根据罗斯福第163号备忘录的要求,为策应驻印军的缅北作战、尽快打通中印路及应英军之请,配合因帕尔作战牵制日军,决定先以远征军一部(第20集团军)攻击腾冲,尔后依情况再以远征军主力投入,协力围歼缅北日军。4月13日电令远征军,命其以第53军为第一线,第54军和新20军为第二线,4月底以前做好渡怒江进攻固东街、江苴街及腾冲的准备,命令第8军于6月5日集结于祥云附近,归远征军序列,并命令远征军制订详细的渡江进攻计划。
第20集团军辖53军、54军和新20军共3个军,由霍总司令负责指挥,担任攻击,而以53军为第一线攻击部队,54军与新20军为第二线攻击部队。
第11集团军辖第2军、6军、71军三个军,由宋总司令负责指挥,担任怒江第一线防务。
第8军开滇西后,归远征军直辖,控置于祥云附近地区,作为远征军的总预备队。
远征军渡河进攻计划的构想,是以第20集团军在北翼为攻击军,第11集团军在南翼为防守军。攻击军开始进攻时,防守军以3个加强团、1个加强营同时渡江攻击,以策应攻击军的作战。攻击军强渡怒江成功、攻击高黎贡山各据点时,担任防守军的第11集团军乘势西渡,协同第20集团军攻击腾冲、龙陵等地日军。4月29日,远征军令第20集团军于5月5日前展开完毕,同时与美军第14航空队(战斗机3个中队,中型轰炸机2个中队)进行了协同。
第20集团军根据远征军的计划,于5月6日制订出攻击计划。在兵力使用上改以第54军(附第83军第116师的第346团)为第一线兵团,第53军和新20军为第二线兵团。或总司令将进攻过程区分为渡江、进攻高黎贡山各据点和进攻腾冲三个时期。其作战指导是:第一时期,第54军以主力在双虹桥附近渡江,攻占大塘子、南斋公房,第54军一部在栗柴坝附近渡江,攻占北斋公房、马面关等地后扼守片马、明光,掩护右侧安全。第53军在第54军后在双虹桥附近渡江。第二时期,第53军超越第54军攻占江苴街,第54军主力再超越第53军攻占瓦甸,第54军一部则在第36师一部协力下攻占固东街。第三时期,集团军攻占固东、江苴后,由新20军,由惠人桥渡江,协力攻击腾冲。攻击腾冲时,以第54军为右翼兵团,第53军为左翼兵团,新20军为中路兵团,对腾冲实施三面合围攻击。
5月9日,远征军下令命攻击军及防守军各加强团于5月11日渡河攻击,开始时间或拂晓,或白昼,或夜晚,由各单位依当面情况自行决定。
防守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自1942年5月进至怒江西岸后,经营该地区的防御设施又达2年之久,在高黎贡山和腾冲、龙陵等地的据点内都筑有抗力强、隐蔽好、射界广的坑道式火力点。远征军反攻前该师团在滇西的兵力配置大致为:第148联队驻屯腾冲,第113联队防守滇缅公路沿线的腊勐、龙陵、芒市,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