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1/4 页)
5月12日,有美英两国首脑和三军参谋长参加的“三叉戟”会议在华盛顿开幕。史迪威在卡梅尔的自己家里度过短短5天假期之后,也赶回来参加了这次会议。虽然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关于欧洲战场问题,但亚洲战场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向会议提出了一份建议,主张把中国作为打击倭国的主要基地,要求加强对华援助和对日空战,并对缅甸北部发动一次有限度的地面攻势。英国人对中国战场毫无兴趣,他们只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美国物资,已进行它们所希望的对欧洲大陆的反攻作战,他们宁愿支持罗斯福的空战计划,也不愿参加一场规模已大大缩小的缅甸战役。不过,在马歇尔、欧内斯特·金和史迪威的积极争辩下,他们还是不得不作出了一些让步。
5月20日,联合参谋长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缅印战区的作战方案,决定首先集中力量扩大对华空运,同时加强对日军的空中作战;反攻缅甸的作战被限制在曼德勒以北地区,目标是打通中印公路,使中国能够尽快从陆上通道获得外援物资。会议同意从7月起把对华空运提高到7000吨,9月以后达到每月1万吨。但是,罗斯福又特别命令,自7月1日起每月的7000吨物资中,必须向陈纳德提供4700吨,还要给中国空军300吨,另外的2000吨,“用于所有其他目的,包括地面部队”。这2000吨物资除了向中国军队提供1500吨之外,史迪威每月只有500吨可以装备正在云南进行整训的远征军部队。“他们实际上使我根本无法整训远征军,可是又命令我用这支部队发动一场进攻。”史迪威对此不能不感到愤愤不平。
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怀着极大的兴趣在英国驻华盛顿的大使馆约见了史迪威。英国首相似乎很诚恳地询问了他对驻印英军的看法。史迪威坦率地指出,韦威尔上将陷入了失败主义情绪,他所统帅的印度战区处于一种懒散的状态,缺乏活力。令史迪威感到惊奇的是,丘吉尔首相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事实上,丘吉尔这个大胖子已经在考虑撤换驻印英军统帅,不久韦威尔就改任印度总督,而由从北非调来的奥金莱克将军出任英印军总司令。史迪威还谈到了他对“三叉戟”会议关于缅甸问题决定的不同意见,给丘吉尔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丘吉尔后来曾多次表示,他“十分尊敬和欣赏史迪威将军”。当然,这种好感并不会对丘吉尔的对华政策产生任何有利于中国的影响,在遏制中国的同时给与中国最低限度的援助,使中国既能够维持抗战,又不至于重新强大起来,从而威胁到战后英国在亚洲的利益,仍然是英国统治上层的主导思想。
“三叉戟”会议结束之后,史迪威离开华盛顿,取道伦敦和开罗返回重庆。此次美国之行,他不仅一无所获,还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反攻缅甸战役被限制在北部一隅,陈纳德的空战计划被放在第一位,租借物资的绝大部分被划给了空军,他的所有建议和要求几乎全部被拒绝和驳回。但是,他心中的希望和热情并没有熄灭。他相信,陈纳德的空战计划绝不会像他吹嘘的那样灵验,事实终将证明那些把陈纳德当成救世主的人是多么愚蠢!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完成对中国军队的整训,这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必将所向无敌,他们不仅能夺回缅甸,而且能向华南、华东、华北和印度支那反攻,给日军以致命的打击。
这一段时间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盟军在欧洲、非洲和太平洋战场的许多重大战役中都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欧洲的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于2月2日结束,苏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德军及其仆从军在会战中共损失150万人。德军从此丧失了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而苏军从此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整个战场开始转入反攻。
在北非、地中海战场上,阿拉曼战役于1月23日结束,英军占领了利比亚首府的黎波里。在会战过程中,英军以其海、空军的优势,夺取了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击败了德意非洲军团,迫使4个意大利师投降,共歼灭德意联军5万5千人,击毁坦克350辆。这次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丘吉尔称之为“命运的关键”。他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于1943年3、4月间和英第8集团军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向据守突尼斯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进攻,5月7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13日,走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