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3/4 页)
一边看着坦克兵、工兵。炮兵、步兵全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始战前演练,完全没有被城里不时射出来进行骚扰的炮弹所吓倒,刘建业一边点头,一边想着这一点两面到底要怎样选择?还是继续象昨天一样三个方向同时进攻?自己可是昨夜刚刚颁布了六大战术原则,这里面就有一点两面。可是,宜昌的地形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西门距离长江不远,而且从西门到江边一带地形非常开阔,几乎无遮无挡。南门几乎就在港口边上,几乎没有办法部署进攻部队。而且,不难知道,日军的海军舰艇肯定会驰援宜昌的。那个时候,在南门的部队就会陷入敌人城内守军和水面舰艇的两面夹攻,自己可就吃亏大了。
“不行,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吧。交待下去,198师和199师从东门和北门同时进攻,新14师作为预备队。军属坦克团以营为单位分别配属给三个师部队。炮兵团密切注意港口方向的动静,随时准备调转炮口,封锁港口。高射炮营注意对空警戒。”要不是这一仗事关重大,军委会是不会从陪都的防空力量里抽调一个营来临时配属新20军的。由此可见军委会对这一仗的关注和热情。当然,对刘建业来说,这也就增加了自己肩上承受的压力。
坑道和土工作业,这是刘建业手下部队训练得最多的一项。从淞沪到台儿庄,再到武汉,以及后来的南昌,长沙,历次会战里,刘建业的部队都不断的使出这一招来作为防御措施以减少部队面对敌人优势炮火时候的伤亡。这一次,刘建业再次把这一招数用了出来,不同的情况是,这一次是用作攻坚手段使用。将这个战术作为突破城垣的第一步,也就是使部队迅速接近城垣的手段来使用。利用土工作业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这些都是后人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刘建业自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无视那些前辈的经验的资本。即使这一次的作战里,部队能够得到坦克的助阵,但是,由于这些坦克一旦损失或者损坏,补充起来实在困难,所以,刘建业还是决定两个招数一起用上好了。
攻打城池要挖交通壕,这其实是刘建业从《大决战》中看来的攻坚经验。在淮海战场上,刘建业所在的土木系的看家部队,第一样,活生生地把第12兵团,特别是十八军这支土木系的看家部队,给活活的捆住了手脚,一点都动弹不得。
于是,在刘建业的命令之下,新20军几万人除了少数部队以外,几乎全部上阵,头也不抬得挥动手上的工具,把交通壕逐渐的向宜昌城墙方向推进。乘着鬼子正在看着下面的壮观场景手足无措的当口,各师所属的炮兵营,纷纷把自己的火炮推进了壕沟。新20军的炮兵团则是一直不停的向宜昌城头的鬼子施加压力,只要他们敢于抬头向城下射击,不用多久,就会有大口径的炮弹从远处飞过来,亲切的问候他们。
就在刘建业的部队近乎疯狂的使用掘壕推进的战术,做着攻城准备的时候,日军第13师团的第26旅团长奈良晃少将带着他的部下第58联队,第116联队和师团配属的骑兵17大队,以及两个大队的野炮兵正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宜昌方向奔来。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阿南惟畿中将仍然使出了浑身解数,到处拼凑抽调部队,甚至不惜放弃了一些外围阵地和据点,在局部实行收缩防御,终于挤出了一个旅团的兵力,用以增援宜昌。在向南京方面的中国派遣军协调以后,日本海军也同意派出由一艘驱逐舰和几条内河炮舰组成的小型舰队,以支援宜昌守军。
奈良晃少将清楚地记得自己接到的来自阿南惟畿中将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击破支那军队的阻击,进入宜昌,协助第四师团确保宜昌。”少将也很清楚的知道,宜昌是天皇亲自点名必须确保的战略要点。如果宜昌失守的话,自己肯定会被高层的替罪羔羊之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自己的前程肯定是会彻底完蛋的。同样,少将也知道,中国军队这一次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肯定是对宜昌志在必得,对于增援部队肯定早就是做好了准备。自己这一次的增援行动,肯定不会很顺利的。
“柴田那个家伙,这一次肯定会幸灾乐祸的。这样的任务就应该由那个家伙来干。”奈良晃少将想起一个人,心里就很不舒服。他所说的那个家伙,就是第13师团的103旅团旅团长柴田卯一少将。在一年多以前,103旅团前任旅团长山本源右卫门少将调走了,结果军部提拔了当时的104联队长柴田卯一大佐担任旅团长,并且把他的军衔升为少将。结果,柴田卯一少将这个在奈良晃少将的眼里纯粹是靠着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