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你怕什么,这些话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可能除了皇上,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话是这么说,可传这些话是掉脑袋的,还是少说为佳,这年头多长几个心眼才对呢。”
“天下大乱,乱世出英豪,正对那些穷鬼们的心思。这些日子,我总觉得心惊肉跳,坐卧不安的。”
“张爷怕什么,你就像一棵大树,那些穷鬼们不靠你乘凉,还不都得饿死呀。”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想翻天覆地。”
“张爷,到什么时候,这些穷鬼也成不了大气候,就是闹起来,赤手空拳能翻多大个天。要说六国贵族兴风作浪,那才危险呢。张爷您想,先帝用武力扫平六国,人心未必真服,一旦有机可乘,就会东山再起,报亡国之恨啊!”
“六国贵族,只要有个风吹草动,肯定不甘寂寞。可是六国贵族各揣心腹事,狗啃骨头个顾个,成不了大气候。”
“张爷不愧是陶朱公转世,不仅生财有道,而且对天下大事也有独到见解,佩服!佩服!”
“我本山野村夫,对当前形势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已,井蛙之见,在官爷面前岂不是班门弄斧。”
“张爷过谦了。这天下大事,还是莫谈的好。我特来登门拜访张爷,为了县太爷交下来的苦差事,还请张爷鼎立相助啊。”
“文炳弟只要张张嘴,我就是跑断了腿,也心甘情愿。一会儿我通知保甲,四处张贴布告,你就等着顺手牵羊,保证官爷满意。”
“张爷,你难道不知道,这几年修长城,造皇陵,还有阿房宫,壮丁都抓光了,老百姓躲还来不及呢,哪儿还有丁可征啊?”
“这事可由不得他们,只要官爷看中的,不管谁都的走。更何况有些穷鬼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能带出一张嘴,混个吃饭的地方,巴不得烧三柱高香呢。”
“我太了解张爷的手段了。为什么我办差,最愿意到张爷这儿呢?因为这里有无事不能的张爷,什么事都会一通百通。”
“给我戴高帽子不是。你们是官差,我们哪敢惹啊!磕头还怕来不及呢。再说我和文炳弟的关系,一家人没有二话。”
“文炳心里明白。”
“文炳弟,今年征丁是否和往年一样,出银顶丁行不?”
“当然可以,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就不能顶丁吗?”
“我这有一个光棍,欠我的债几辈子也还不清,如果文炳弟有出钱顶丁的头,我想交换一下,这顶银不就是咱们的了吗?”
“张爷有这样的头,那不是太好了吗。拿钱顶丁的人太多了,就是缺还债顶丁的人。只要张爷手头上有,尽管跟我说,两厢情愿的事,合情合法,又有麸子又有面,何乐而不为呢?”
“不瞒文炳弟,这征走的壮丁,只要有吃,就得干活,等挪不动腿了,也没人管是死是活,全凭自己造化。因此,那些上了官方徭役的人,跟上了阎王帐上的人没什么区别。说句良心话,乡里乡亲也是缘分,看着他们往黄泉路上奔,怪可怜的,我还真舍不得。可话又说过来,这些人不识抬举,一旦吃饱喝足了,就该闹事了,只有让他们一根肠子闲半根,才乖乖的听话。”
“张爷养活那么多长工,当然知道如何对付不听话的牛马。手里的皮鞭蘸上盐水打在身上,那滋味肯定不好受的喽。”
“天下太平,谁也不敢扎刺。可是世道一乱,有些人就会把脑袋掖到裤腰袋里去,我能随便挥舞鞭子吗?更多的是施些小恩小惠。”
“张爷想得满长远的吗?居安思危,才能高枕无忧,的确高明。”
“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啊!”
“张爷,不知你这儿有几个顶债的?”
“你尽管找顶银的,你有多少我就有多少。”
“那好,我静听张爷的好消息。文炳告辞了。”
“文炳弟,我们难得一见,又是话不投机,那能说走就走呢。尽管我这穷山僻壤没什么好吃的,那也不能迈了门坎就走吧。”
“只因公务繁忙,我还急着回去交差,等顶银事成之后,我们好好聚聚。”
“既然文炳弟执意要走,我也就不客气了,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阳城县下和村闾左,贫民居住的地方。陈胜家靠近村西,柴门篱笆墙,二间草苫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苦命的这家主人的命运,比这草苫房还惨,他和哭瞎双眼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拼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煎敖。
经过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