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对治理国家,处理朝中大事,却没有更妙的主张,朝中政事,一切都得李斯出谋划策。起初,赵高事事抬高李斯,把李斯捧的晕晕忽忽,因而放松对赵高的警惕性。当他感到赵高野心膨胀,权势也非郎中令所为,甚至凌驾于皇上之上,一个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越来越可怕的时候,想遏制抗衡,可惜恨晚。赵高目前已是羽毛丰满,朝野上遍布鹰犬,甚至军队也都换成了赵高的亲信。李斯眼睁睁的看见赵高一步一步实现其狼子野心,大秦朝就要葬送在他的手里,虽然无可奈何,但李斯想到先皇的恩宠,岂容赵高乱政。他曾想过借众皇子之力,铲除赵高。可是,他清醒的看到诸皇子没有一个成器的人物。这也难怪,秦始皇始终没有给他们锻炼机会,一个个就知道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手无缚鸡之力,战无先皇勇谋,这些饱食终日的饭桶,最终落得冤死黄泉的下场。朝中的大臣更指望不上,为了明哲保身,大都缄口默言,甚至有人不惜丧失人格,投到赵高门下。如今在大臣中,唯有蒙氏兄弟。可惜惨遭杀害。李斯思忖再三,别无良策,只好冒死前来,说服二世亲政,先翦灭赵高党羽,然后诛杀赵高,重震朝纲。李斯明知这是一步险棋,但不得不孤注一掷。
李斯虽是丞相,进见皇上比登天还难。他费尽心机,借陈胜大攻破砀郡事,急见二世。可是,被赵高挡在宫外,李斯气得咬牙切齿。赵高利用郎中令身份和二世赋予的特权,控制了君臣的接触,这样二世跟废了有什么两样,李斯越想越急,越急越想不出制衡赵高的办法来。
李斯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只因一时贪念,种下千古遗恨。他现在彻底地明白了,赵高不会和他平分秋色,而是始终把他视为最大的敌人,为了掩盖沙丘之变的阴谋,必然要杀人灭口。因为赵高不会让世人知道这段见不得人的历史。看来自己是再劫难逃,不是赵高死,就是李氏家族亡,危机之下,唯有一拼,为李氏家族做最后的努力。
李斯在博士论战的现场,看见二世胡亥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讨论国家大事,真是心灰意冷,寸肠欲断。李斯愤言几句,不能倾吐满腹忧虑,等到这群迂腐的学儒们高谈阔论之后,二世胡亥回宫,李斯厚着老脸跟来,终于争得了进言机会。可是,赵高赖在二世身边寸步不离,李斯有本奏赵高,也无法开口,只好吞吞吐吐提到博士论战的话题:“陛下,微臣认为,叔孙通所言是自欺欺人之谈,据传事官报告,陈胜在大泽乡造反,不管是否真假,这么大的事都应该派人查清楚,决不能轻信这些迂腐们一派胡言,这是要误国的。叔孙通之言有辱圣听之罪,不但不能给嘉奖,而且要重重治罪。微臣认为,这可不是一般的盗贼所为,即使是,也应下旨剿灭,凡是影响大秦不安定因素的人和事,势必伐之,如果任贼嚣张,朝廷姑息养奸,必使盗贼有恃无恐,等到贼势壮大,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
“赵爱卿,丞相的话你可都听清楚了,不知你是怎么看的。”
“陛下,丞相忧国忧民,忠诚可嘉,但危言耸听,臣不敢苟同。丞相可知,如果陈胜打下了大泽乡,县衙郡守们都是聋子和瞎子呀?一县不报,陈县郡、县两衙也隐瞒不报吗?太令人难以置信。地方官一点信息都没有,反而小道消息如此之快,除非丞相听到李由郡守的密报吧?”
“陛下,微臣并未收到李由的密报。可是咸阳城传的有枝有叶,无风不起浪啊!陛下派到外面的传事官不是回到京城了吗?他的话应该不会错吧?”
“丞相所说的咸阳城的人,不过是那些在背后爱嚼舌头的大臣,成天背着陛下胡言乱语,真是可恶。”
“丞相,看来你是多虑了。大秦自父皇开基以来,天下太平。朕才登基月余,就传来这么多谎言,这不是想往朕的脸上抹黑吗?赵爱卿你派人查一下,看是那位大臣,胆敢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如果有这样的人,就挖了他的眼珠子,割掉他的耳朵,朕看他还敢造谣惑众吧。”
“陛下,微臣认为,大臣们议论朝政是好事。如果把大臣们的嘴封住,只听一两个人的话,恐怕陛下难以听到真话、实话了。”
“丞相何出此言?满朝上下,朕最相信的只有你们两个,难道你们和朕说的都是假话吗?”
“陛下,微臣不敢有半句假话,不知丞相如何言语。”
“郎中令,陛下所听到的,只有你我心里清楚。我的意思是陛下不能只听我们两个人的,如果这样,朝廷设文武百官又有何用,你我不能大权独揽了吧?”
“丞相的话,我明白。我俩都是陛下信任的眩股大臣,尤其丞相为百官之首,为陛下分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