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周朝开始
注:此表取大致年代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巧合实际上不仅仅发生于中国与埃及之中,假如有其他较大的中东古国相比较,都有或深或浅的可疑对应。偶尔我想,或许这更大范围的两地“谐振”才是更合理的?比如“二战”期间,为什么欧洲在卷入战争的同时远东地区的中国也与日本开战,甚至把远在美洲的美利坚合众国也给牵涉进去。这些全球效应并非偶然,并且亦非近代如此,自古可能就已经有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远古与今天的区别由于交通的不便可能只在时间上有些拖延,其余都应该是一样的。
埃及与周边的可能联系
在过去大约2500年内,古代世界各个不同文明与埃及发生着走马灯式的联系,一直到7世纪阿拉伯人的统治才获得了相对的安定。作为人类最辉煌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埃及,在近代已经失去了光辉。
很难考证对于远古时代埃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现代的一些历史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些案例以说明古代的可能敏感连动。看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相信会有助于我们对红海两岸的历史了解。
1962年,一群青年军官在首都萨那发动政变,夺取了也门政权。被推翻的君主逃到沙特阿拉伯地区,他们在那里筹措资金准备回到也门进行内战。同时,政变者却去请求埃及政府支援,当时的埃及纳赛尔总统真的派出军队到也门增援③。
也门内战在1963年残酷地展开,埃及军队直接参加了战斗。事态惊动了远在美洲的美利坚共和国与联合国,他们出面调停,希望沙特与埃及势力离开也门,呼吁双方停战。但是调停没有成功,几谈几战,埃及派兵最多时达到5万。
中东地图
这时在地中海东岸发生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它牵制了也门的局势。埃及与沙特无力东顾,趋向和解,以共同对付以色列人。埃及撤军引起也门国内大乱,示威游行导致了上百名埃及士兵被打死,最终沙特在1970年被迫承认也门共和国成立。
埃及在此期间军费达10亿英镑,据说多半花在也门战场。埃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有人分析败在同时介入两个战场”①。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中东地区,主要是埃及与阿拉伯半岛地区,“牵一发动千钧”的局面。古代的情形与此不会相差很远。比如公元前的14世纪。
埃及与中国
很意外地在《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389页)中看到:“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西周的丝绸就经中亚、西亚,辗转运抵埃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以“黎轩”、“黎踺(革建)”、“乌迟散”、“阿黎散”等出现于中国的文献。同时在南方,“埃及人利用西南季风从红海起锚,直航印度,运回珍贵稀有的中国货”。
该书认为中国与埃及之间的“直接”交往是从汉代开始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曾经派人到“黎轩”。《后汉书》则记载“海西”(亚历山大城)的杂技演员到中国进行杂技表演②。我认为古代的国际交往或者外交,与今天的没有实质上的变化,都通过战争或者商业贸易或者艺术进行交流。中国的杂技本来来自“西方”,现在据说中国的杂技水平高超,我现在又看到中国杂技演员正在北非进行培训外援的报道。真是三千年河东三千年河西。假如不是有记载,谁相信啊。
中国古代称呼埃及为“勿斯离”,最早提到的可能是唐朝。“中埃直接经济交往可能开始于二三世纪之交(一说公元一世纪)”,……三世纪中叶的《魏略》介绍到欧洲去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经红海到尼罗河转进地中海的。
有人认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二世纪进入红海。我认为这些时间都远远晚于真实的时间。真正的海上交通的开始至少得在5000年前。但是比较规范的来往则是从大约3500年前开始。这一推测是根据中国境内的某些考古结果来推测的,同时我也认为,只要在地理方面没有大的改变,技术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就可以大胆推测交通状况在某些大的时段内的统一性,不必过分依赖文献——因为保存至今的文献所借助的文字成熟于大约2500年前,而这段时间恰好出现全球“变乱”,海路隔绝,文献的空白不能证明之前的交通就不存在。
中国与埃及直接面对面的交往发生在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与埃及发生三次大的激烈战争,以蒙古人的失败而告终。这时期来到中国定居的埃及阿拉伯人同样被称为“回”人。中国与埃及其实并不远。中国与中东也不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