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此铸币行为也都是各个城池自主安排。大多数城池同时有数种货币存在,有的贸易特别兴旺的地方货币种类更多。但此时还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汇率,人们评估货币的价值,主要还是依靠重量和成色。
中国铸造钱币的时间大概和西方同步。公元前600年左右,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吕底亚王国开始用贵重金属铸造钱币,这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钱币,而同时期中国周定王时期也已有钱币了。和中国一样,西方的希腊等地也是各自城邦单独铸造钱币。不同的是,希腊人为了做生意满世界跑;虽然当时他们世界的概念也就地中海一带,但毕竟还是有了“跨国贸易”,这样他们自然也就接触了更多种类的货币。在这些最早期的国际贸易中,两国商人在计算货币价值时,和中国一样,以重量和成色为单位。
希腊人这个时期多用金币。他们之后的罗马人借鉴了这种模式,并加以发扬光大,同时发行了金、银、铜三种不同钱币,一直使用到了中世纪查理大帝时期(公元8~9世纪)。
中国虽然在春秋战国也可使用黄金,但大多数黄金被用做储备。只有楚国因为产金,所以发行了金币。后来秦朝统一天下,货币也终于被统一,环钱成为唯一的官方货币,并在以后断断续续沿袭了两千多年;其他交易物则被淘汰为装饰品。秦朝还率先采取了金本位制,而后来汉朝取代秦朝后,也继承了金本位的制度,以黄金作为储存手段。
从此,几乎全部的文明社会都已将贵重金属设定为货币。同时,大家也已经有了远行去贸易的能力。现代意义上的汇率也是由此兴起的。
***
。 想看书来
汇率战争 第十章(1)
使用贵重金属对当时的贸易很重要,是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还没到“当地消费”这一程度。在现代如果进行了一笔国际贸易,我们可以把外币带回中国,然后去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等着换外币,然后去国外花的人很多。但远古时则不同,他们长途跋涉一次不容易,而且一走就是一年半载,路途中又风险极高,可能因为各种可能性失去生命(盗贼、天气、迷路、疾病)。因此这些远行的商人们千里迢迢到达目的地后,当地的货币对他们来说价值不大;他们把这些钱带回去,家乡未必还有愿意过来消费的人们,因此没有什么人会愿意拿手中的当地货币和他们换这些异国他乡的货币。
所以这种交易从本质上和现代的国际贸易还是不同,远没有倒鞋的中国人和倒电脑的美国人交换各种货币便捷。由于路途遥远,当时的商人最喜欢的是两个地方差价最多的商品以及在世界各地都能通行的货币,这样他们荣归故里后才能直接消费。所以,各地黄金以及银子等贵重金属的盛行,对他们来说正合适,可以直接往家搬,搬回去就能花。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础,在国内继续流通铜钱。但是在国外贸易时,汉朝人使用的货币则是黄金。和现代一样,当时外国的进口品也比较稀罕、价格很高,因此最早消费外国奢侈品的是上层阶级。在封建社会,最上层的就是皇帝,所以中国最高级的异国奇珍异宝都是上贡汉代皇帝的。这些专供皇帝使用的外国货物种类也很多,计有大宛宝马、明珠、印度宝镜等。但和今天不同,当年不购买国货被认为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因为通过国际贸易我们引入了好的洋玩意儿。《盐铁论·力耕篇》就说:“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羌胡之宝也”。但究竟这番言语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肺腑之言,还是“砖家”在猛拍皇上马屁,就不得而知了。
此时,和中国做生意的对象包括西域诸国,其中有中东的安息国(即波斯帝国),以及更远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另外还有南越、印度、锡兰等地。除了购买奇珍异宝以外,中国人还喜欢购买玻璃,因为当时我们还不会制作玻璃。而我们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货不够置换玻璃的时候,就用黄金填补(如果现在有时光机器,我们现在用人民币去施华洛世奇扫货,再去汉朝换金子,估计很快就比盖茨有钱了)。等丝绸到了罗马之后,对方付出的除了货物外,支付的货币也是黄金。由此可见,在当时黄金就已成为了世界通行的货币。
虽然是同一种货币,但当时罗马和中国的金价其实并不相同。中国金价相对便宜,而银价则相对高;当时金银的比率大概是一比五。而罗马的金银比率大概是一比十五。因此除了在两地做倒爷卖玻璃、丝绸以外,炒汇也是一个收入颇丰的选择。当时东西的贸易基本上被波斯人所垄断,而中国和罗马之间的金价价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