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并赋予个体力量。区别还在于全球化和主要是由欧洲和美国驱动的。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全球化变得越来越不仅仅由个人驱动,而且由来自不同的———非西方人,非白人的———个人的团体驱动,那些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并且被赋予力量的个人。
——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
过去30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全球化。
从最早的蒸气机,到福特的标准化革命,工业革命在这个时代推进到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由IT产业发展带动,首先是PC先导的电脑产业发生变化,然后是IT技术向其他行业渗透,带来水平化、模块化分工,使全球范围内分布式系统合作等成为可能,使各产业的制造、组装等各个环节可以剥离出来,在全球进行外包,与此相适应,资本、人力等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了,世界因此变得扁平。
电脑产业的演变描绘了这一轨迹。70、80年代个人电脑兴起的时候,几家公司包揽了所有产业链的环节,最典型的就是苹果,从芯片的整合到操作系统,到打印机,到所有的外设,到软件,全部是一家公司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IBM的崛起,包括它所带来的英特尔和微软真正的兴起,实际上是把IT产业变成水平分工,英特尔做芯片,微软做操作系统,康柏、戴尔做组装,应用软件都有各自的企业去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圈的概念,而这个平台每一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创新,带动了整个平台的发展。
这个结构性的变化,足以解释为什么苹果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从电脑行业的绝对领袖迅速地衰落成市场份额不到2%的被边缘化了的企业。
而苹果最近一些新产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在微软操作系统之上又增设了新的开放性的标准化系统,所以可以跟微软、PC和其它的标准做对接,才让苹果重新把创新能力扩散到所有的产业,又重新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IT产业格局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标准化、水平分工。随着IT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变成模块化、平台化,全球的产业链被分解为越来越多的相对独立的环节,从垂直整合变成水平分工,越来越多的产业的结构变成平台化、标准化,不同的企业生产其中的模块。
。 想看书来
扁平的世界(2)
在这样的开放平台上的通用技术的兴起,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竞争最主要的趋势之一,从IT领域里的Linux、Java、USB接口到生物技术领域的开放的人类基因序列等等,大家都在尽可能构建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把力量聚焦在某一个环节的创新,而不用不断地做整体的系统创新。模块化的结构最大的好处是创新速度很快,而且成本也可以快速降低。新技术更快地出现,而模块化、标准化的特征使得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应用。产品的不同部件在不同国家研究,生产,组装和销售。
由于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明,导致通讯成本迅速下降,使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球的低成本实时沟通成为可能,工作流的出现让大家在全球的各个环节去完成同一个任务,原来必须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分解到全球各地,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利用全球各个地方完全不同的资源,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源的整合,包括开放式创新、外包、强大的供应链的管理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真正得以实现。
世界是扁平的,每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机会也越来越一致。而企业与国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来更容易的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体现价值,而不会更多局限于原来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格局。
1990年代末,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民主化同时来到,曾经存在的似乎无法克服的各种壁垒在迅速消除。对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使得后发国家可以从最简单、最小的模块切入,可以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不断地累积经验,累积能力,累积资源,再通过一个个模块往上延伸,逐步突破竞争的壁垒,这样比一开始跟巨无霸竞争要好很多。
众多的后来者开始进入了他们原来无法企及的领域。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书中写道,“今天,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成了生产者,而今天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将生产原料运往发达国家,再由发达国家生产出成品,发展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