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因产业结构雷同所导致的浪费与损耗,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4)缩小区际差距,创造均衡和谐格局。在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有效引导与激励下,区际要素流动有利于落后区域通过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引进和低等级生产要素的外流,从而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结构,增强自我发展及模仿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为缩小区际差距、创造更为均衡和谐的区际发展格局创造条件。
二、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
通常,区际要素流动的内容不同,其特征及方式也因此有所差异。但相对而言,总体上仍受到一些共性的基本规律所支配。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1)增值导向规律。与理性经济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相契合,生产要素在区域间、产业间的流动带有明显的增殖倾向。高回报率、价值的实现及增加是决定其投向的最核心准则。
(2)需求导向规律。需求引力越大,说明要素稀缺性越强,要素的供需矛盾越尖锐,因此越易于吸引其他区域的要素流入。
(3)组合效益导向规律。各种要素最大生产能力的发挥是以按照一定比例投入生产并相互配合为客观基础的。区际要素流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和预期目标在于区域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提升及组合效益的最大化。
(4)近邻空间优先规律。一般而言,空间距离越临近,要素转移的成本及难度相应越低,信息传播得越完备越迅速,越可能形成稳定持续的双向对流局面。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空间距离除真实的地理空间外,也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
三、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
1。 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多数劳动力迁移理论模型对劳动力区际迁移动因的解释侧重于于经济层面,如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工资收益差异和就业概率是诱导区际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原因,而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迁移视为一种长期投资,迁移决策是对长期收益的理性反应等。但实际中往往更为复杂,区际劳动力迁移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投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薪酬福利、成本开支及失业风险等)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与待遇差异,也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如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信息传递、政策制度、文化习俗、心理距离等)的影响。
区际劳动力迁移形式多样,按户籍关系的变化性质可分为暂时迁移和长期迁移;按调节机制不同可分为计划性迁移和自发性迁移;按驱动力的形式差异可分为由引力引发的迁移(如追求更高生活水准)和由推力推动的迁移(如生活质量恶化被迫迁出)等。区际劳动力迁移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商品价格及贸易方式、教育、交通、环境、社会治安、生活理念等各层面产生广泛的外部效应。
2。 资本的区际流动
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种。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指狭义的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入和输出,其流动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如跨区域创办企业、购买其他区域的企业股票等)、借贷性融资、贸易资金流动等。追求高利率回报、规避投资风险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利润率和风险程度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和行业投向,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区域经济政策(如区域开发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大型工程项目的财政支出及选址等)也是影响资本在区域空间配置的重要工具。此外,企业的发展策略、经济活力及信息的充裕与否、软硬性投资环境的完善程度等,也是影响区际资本流动时机或意愿的客观因素。
对相对落后区域而言,区外资本的流入有助于缓解落后区域资本存量不足的瓶颈,催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区域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3。 技术的空间扩散
技术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区域通常是增长较快的区域。技术的空间扩散包括近邻式扩散、等级式扩散和位移式扩散等多种形态,可由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展开,也可在核心区之间进行;组织形态可以是横向的区际技术联合,也可是开放性的多区域技术市场。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①经济因素。如购买力水平与收入分布、经济结构、产业集中度、城市化水平、交通设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