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1国宣战,不也充满了草莽英雄的豪气吗?当满朝文武高唱着“外国有你的格林炮,中国有我的红灯照”壮胆时,这些庙堂上的当权者,与江湖中人,竟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啊。
义和团既没有能够杀尽洋人,也没有能够救活大清,但在朝野两面,却各有深远的影响。在野方面,刺激到大江南北的秘密会党大盛,反洋教运动蔓延至中部和南方各省;在朝方面,为一个人日后登上权力的顶峰,做好了铺垫,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根本不相信义和团那套东西管用,他当山东巡抚时,就曾严厉镇压过义和团。义和团是被他赶得鸡飞狗跳,走投无路,才离开山东,移师直隶的。庚子巨变之后,朝廷红黑变脸,支持过义和团的朝臣,人头纷纷落地;镇压过义和团的人,则平步青云。袁世凯合当发迹,叙功升赏,由直隶总督升入军机,一时权倾天下,成为推动清末十年新政的重臣。清末十年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事件之一。可惜匆匆光阴,都成逝水,百载基业,已及残年,无论如何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一声巨雷,把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震坍了。继之而来的是一套从西方传过来的代议政制,诸如国会、内阁、总统,以及公民投票选举权,所有这些让西方感到自豪的概念,在中国已一应俱全。
但是,权力制度的表层结构,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民族的深层人格精神,和许多非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所谓民主政制,其实是西方国家的压力和盲目的模仿心理的产物。
▲虹▲桥▲书▲吧▲。
第39节:大国的迷失(39)
尽管没有出现实质的转变,但革命至少给人们一线希望。孙文回国之前,已在伦敦向国内宣布:“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1912年由官方主持召开的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使这种假象的可信程度,达到极点。100多名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计划。谁亲耳聆听着人们的慷慨陈词,都会以为新时代已经降临。
但这仅仅是天边闪现的一道曙光,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体系还没有建立,而且不知道怎么建立。政治家们对此毫无兴趣。
北方既是一块培养义和团的土地,也是一块培养袁世凯的土地。
由前清士大夫阶级里脱胎而出的官僚集团,迄今仍是北方政治的主导力量。
中国是一个家族结构的社会。1894年清廷开始建立新军(新建陆军),以取代暮气日深的八旗、绿营旧军。最初主其事者并不是袁世凯,而是广西按察使胡燏棻。1895年袁世凯写了一篇《上督办军务处禀》,陈述练兵之法与营制饷章,大获赞赏,于是接替胡燏棻,负责督练新军。在距天津70里的新农镇(俗称小站)建营驻扎,并在淮、徐、鲁、豫等地招募壮丁,开始练兵。这就是北洋军阀的基本班底。
从那个时候起,袁世凯就梦想着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但究竟什么才叫“现代化”?它和传统的兵由将招,军以将名,官兵之间以私人感情为维系的部曲制度,究竟有何分别?袁世凯自己也说不清楚。在他心目中,采用西方国家的军制与操练方法,再装配现代武器,就是现代化陆军了。但这支军队的效忠对象,仍然只是个人,而非国家——所谓“个人”,不是紫禁城里的爱新觉罗氏,而是袁氏。
经过10年奋斗,他如愿以偿了。北洋集团的势力足以控制大半个中国。这是一个由军人、官僚和政客组成的松散联盟,臃肿、迟钝、保守、顽固。袁世凯虽为一代枭雄,亦不曾料及,这个集团居然可以助他登上总统宝座,最后又把他推下了皇帝的宝座。
在北方的政治社会中,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势力划分派别的依据,恒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亲近程度。这种关系建立在籍贯、历史、私谊、利益的分配、各个派别的相互作用等等上面。政治伦理弥漫着强烈的人性色彩,在西方奉为圭臬的抽象观念,在中国没有谁会当真。
真正懂得现代民主的军人几乎没有。他们之所以和共和制度妥协,是因为这个制度本身可以大大利用,谋取更多的利益。那些带兵打仗的军人们,看上去像是在为新世界浴血奋战,其实他们对新世界一无所知。每个军阀都想扩张自己的势力,以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国家,最后狠捞一笔。
※虹※桥※书※吧※BOOK。※
第40节:大国的迷失(40)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北方的官绅并不把这个南方人的政府放在眼里,他们已经在积极谋划,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