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1/4 页)
另外,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基础不同、观念和理解力更是千差万别,就算同一个师傅传授同一门技巧,在不同弟子手上也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这就是为什么正严禅师宁可耗损自己寿元也要挽救张星池的原因。好学生的重要xìng丝毫不弱于好老师。因为只有资质、xìng格等各个方面都与师傅属xìng相合的弟子,才能把师傅的武功最原汁原味的传下去。而事实证明,张星池并没有辜负正严禅师的期待。在正严禅师门下,将正严禅师的一阳指和一阳剑指学得最好的,正是张星池。
张星池记得她出师离开天龙寺的那一天,正严禅师和她最后一场关于武功的前途走向的谈话。正严禅师跟她提起过武功的“时代烙印”。各个门派的武功都是由师傅到弟子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师傅的武功,都不免会受当代绝顶高手的影响。以至每传一代,门派的武功都会因为沾染当代的流行技法而稍微变化。当对武学史的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武功的时代烙印就像山间的梯田一般明显,一目了然。这种像一遍遍刷漆一般的改进,就是武林界所谓的“武功进化论”。
“以为师研究武理五十余年的眼光来看,如今各大门派的武功,随年代的“改进”非常快,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正严禅师当时一脸严肃地道。
“这难道不好吗?”张星池好奇地问。
正严禅师沉吟半晌,才摇头道他也不知道。正严禅师研究武典数十年,发现武功的时代烙印,大致总是尚着“简单实用”的方向前进。五代时期的大侠独孤求败,在中年时独创的“独孤九剑”更是在取巧方面达到颠峰造极的地步。后来独孤求败终究认识到他在“技”的方向走得太远,于是弃利剑,改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玄铁剑,晚年更是连重剑也抛弃,改用完全靠内力驱使的木剑,从歧路上又折回了武学正道。
但是,后世受“独孤九剑”的影响却远比“玄铁剑法”更深。因为习武一途,内力永远都比技巧难练。而且技巧可以从高手那里学,但内力却学不会。这样一来,使得武功的趋势总是一代比一代实用,一代比一代花哨。表面上看,这种改进是向一代又一代聪明绝顶的高手学习,对提高自己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实际上呢?
正严禅师带张星沉来到天龙寺藏经处,指着最中间供放的《六脉神剑》对她道,这本《六脉神剑》乃段家先人所创,岂今不下五百年。就在一百多年前,文德皇帝段思平曾凭借六脉神剑打遍南诏无敌手,并创建了大理国。据文献记载,段思平建国时,段家jīng通六脉神剑者不下五人,但现在大理段氏一脉,能施展六脉神剑者仅他一人,再往那下一代,已经无人能练这门奇功了。这种武功衰退的趋势并不仅局限于大理段家。天龙寺自建寺以来,在南诏以及在天下武林中人的地位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说明不仅仅是段氏一脉,整个武林都在不断衰退中。只不过大家虽然心知肚明,却谁也没说出口而已。别看少林寺每过个十来年就推出一个“数百年来武功第一”的高僧撑面门,其实都是忽悠世人的谎话——少林派也早就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但为什么表面上学习他人技巧能提高自己实力,但实际上武功却一代不如一代呢?正严禅师也不知道,只能推测人的jīng力有限,在模仿高手的同时,意味对本门武功jīng华的部分丢弃。但是这仅仅是理论而已,他找不到证据。正严禅师曾试想过将现有武功的时代烙印层层剥去,还原当年武功的神韵,但是这个工作量实在太大,在他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完成了,而他的后辈,没有和他同等的武学见识,依旧是无法完成。
“你是我门下武学理论研究最深刻的弟子。也许有朝一rì,你能替为师回答这个问题——走吧,替我向丐帮的江帮主问一声好。”正严禅师摸着张星沉的头,轻声叹道。
后来张星沉才知道,正严禅师为了救她已经耗尽了全身所有力气,又勉强打起jīng神,把自己全部武学知识都教给了她。当她离开天龙寺后的第三天,正严禅师便因为油尽灯枯,于天龙寺后院禅房坐化。
大理段氏最后一个jīng通六脉神剑的高手就此瞌然长逝,大理段氏关于六脉神剑的武学传承也至此中绝。四十年后枯荣、段誉等人凭自己的个人理解从武功秘笈上自已领悟到的六脉神剑,和段氏一脉传承下来的六脉神剑,其实已经是另一回事了。
丐帮帮主江岚六年逝世。参加完江岚的葬礼,看着二师兄汪剑通继位帮主之后,张星沉便再也没有回过丐帮。这些年,她一直在琢磨正严禅师口中的武功“时代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