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3/4 页)
大学本科毕业文凭毕业后,唐青山同志于1954年8月调到陆军第三十九军任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在任职期间,先后组织部队参加了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庄河海防实兵演习等多次重大的军事演习。在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1955年授衔时,唐青山同志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春,唐青山同志被任命为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80年1月,任沈阳军区司令部顾问。
1981年8月,唐青山同志已古稀之年,组织上批准他离职休养。唐青山同志老伴贤良,儿孙满堂,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渡过清闲舒适的幸福晚年,可他“壮心不已,不愿苟安”。在战争年代他先后6次受伤,是二等乙级残废;在和平时期,特别是70年代以来,又因胃癌、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先后动过9次手术,可谓伤残之身。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不遗余力地为革命发挥余热。对一些重要的会议活动,凡需要他出席的,他都积极参加;需要他阅读的有关文件、材料,更是从不拉下。自1982年以来,还认真回忆,积极提供了一批党史材料,他在有关同志的协助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段整理成一篇篇回忆史料,先后撰写出《心向延安》、《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抗大’三期的活动》、《回忆罗帅二三事》、《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印在心头的足迹》、《难忘的反‘蚕食’斗争》和《回顾四平攻坚战斗》等10篇。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老来病魔久缠身,
残体又添新刀痕;
蜡头不灭雄心在,
愿将余辉献人民。
5、一一五师在鲁南
作者 梁必业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我国大好河山。在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我党于事变的第二天发表了庄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极力压制爱国军队和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推行其妥协退让政策,致使日军的铁蹄迅速踏进北平、天津等地。
平、津失陷后,日军又分兵向南进犯。徐州失守后,山东完全沦为敌人后方。留驻山东的日伪军,总数近五万人,主要是控制城市、重要港口及铁路交通线,还无力向广大城乡进攻。由于我党坚持抗日的主张影响之大,广大人民救亡图存的要求异常迫切,我党领导山东人民,纷纷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于一九三八年底组成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是联结华北和华中的纽带,可以由此南下华中,北逼平津,且与晋察冀和太行山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了迅速开展山东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毛主席在一九三八年十月间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派兵去山东。”罗荣桓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央军委又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指示十八集团军部,命一一五师师部率三四三旅进入山东、淮北的新老黄河间,包括津浦铁路东、西,胶济铁路南、北的广大地区。当时任一一五师政委的罗荣桓和代理师长陈光同志,率领师部及六八六团于十二月由晋西出发,向山东挺进。一路上,我们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痛歼日军,粉碎了敌人对泰(山)西的九路围攻,取得了梁山歼灭战的重大胜利。一九三九年五月开始,师部率领六八六团主力分批由泰西地区,东越津浦铁路,进入新泰、蒙阴、费县、泗水等县的边区。十月进入费县南部的抱犊崮山区,与由我党发动和领导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会师。从此,我军打开了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在此期间,一一五师的三四四旅和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则由军委和集总直接指挥,分别进入鲁豫及苏皖地区。萧华同志则率三四三旅一部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进入冀鲁边地区。
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和教导大队一部,早在一九三七年冬平型关战斗后,由聂荣臻政委率领,在晋察冀根据地坚持抗战。
南下郯城、码头,是地方党组织和地方部队早已提出的任务。郯码平原是苏鲁边境上最富庶的地区,是联系山东和苏北、华中的枢纽。它控制沂、沭两条河流的中段,直接逼近陇海铁路。因此,南下郯码对于巩固以抱犊崮为中心的山区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