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有了这个风声放出去,冰箱总厂一定会尽力争取,挂靠在冰箱总厂下面不太靠谱,可他们也应该有别的招,挂到其他有自备电厂的军工厂下面不就一劳永逸了吗?”
徐保山一听这话既是暗暗叫绝,又有些苦笑,心想,你小子算计彭书记啊,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呢!
“行!”
徐保山笑呵呵的点着头赞道:“你不愧是在市里读过大学的好伢子,不简单啊,冰箱总厂这个事情办的非常漂亮,连书记都要佩服你呢!”
顿了顿,他显得特别放心的和杨少宗吩咐道:“煤矿和长江冰箱总厂的事情都是你联系的,后面就继续让你办着,书记不会亏待你的。咱们眼下是说不清旗山到底有多少煤,可心里要有数,这很可能不是一个小煤矿。省里不给咱们政策,咱们就要自己想办法自立根生、丰衣足食。”
杨少宗点着头,心里翻涌着一丝的兴奋。
旗山煤矿的权力一旦给了他,他就再也不会放手给别人,他现在最想要的是成绩,要成绩就得有钱,煤矿则是最容易赚钱的。
徐保山继续叮嘱道:“小杨,咱们不能显得太急切,要继续让冰箱总厂给点条件和优惠,他们还是很有钱的。你看啊,咱们年初和地委要十几万的款子想买几辆推土机,地委是左推右推,我跑断了腿才争取到的一万块扶持款连个车轱辘都买不到,人家冰箱总厂给了六十万的贷款却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杨少宗则道:“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省里重点扶持的大企业最有钱,地委还真没有多少钱!”
现在的地委不能卖地皮,基本都穷的叮当响,和十几年后完全是一天一地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很多市委机关的人都想尽办法要调入国营大厂,收入、福利各方面的待遇远远好过在机关做公务员。这个时期能调进去的都是有关系的能人和干部子弟,情况一变就滑滑溜溜的又回机关继续升官。
这种情况在杨少宗后来认识的那些人中实在是多不胜数。
第十三章 萧司令吗?我是彭耀南!
第二天的早晨,杨少宗骑着赵瑛的自行车背着她一起去公社管委会报道,他以为自己去的很早,到了管委会大院却看到一辆蓝黑色的桑塔纳停在机关大楼前,只看牌照就知道是地委和人大那边的特殊人士。
杨少宗匆忙将自行车停在大棚里,和赵瑛一起小跑着冲进机关大楼,刚到了楼道口,公社管委会办公室的唐孚就匆匆走下来。
唐孚是省委组织部挑选的选调生,85年大学毕业后调到旗山公社工作,如今是公社管委会办公室的主任。他是长江林业大学的本科生,比杨少宗和赵瑛大了四五岁,身材矮胖,白净斯文,戴着一副塑料花框的眼睛。
徐保山每天喊的那个“小唐”就是他,旗山公社撤社建乡、合乡并镇后,他继续留在镇委机关担任副镇长,89年底提调回地委任职,94年回省委担任省团委书记,曾经短暂的又调回淮海市担任市长,不久又转调到宁州市任市委书记……后面也被煤矿主们拉下了水,据说是贪污了几千万,只是没有公开披露。
选调生是省委后备干部队伍,和一般的机关干部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表现好,一路提升起来都非常快,简直是党政官员中的直升机群体。
见到杨少宗,唐孚就显得异常急切和欣喜的一把抓住他唏嘘道:“书记正让我去找你呢,昨天书记不是嘱咐你来的早一点吗?怎么拖到现在才来啊,地委的彭书记都等了你半个小时!”
杨少宗的背脊上都冒出一层冷汗,心想,这还不够早啊,机关大院都还没有上班呢!
他只说了一声“抱歉”,匆匆跟着唐孚一起去公社书记的办公室。
房间里,徐保山正陪着一个老干部坐在沙发上闲谈,两人都在抽烟,灰褐色的玻璃茶几上放着一个大烟灰缸、一份厚实的材料、一盒红灿灿的中华、两个冒着腾腾热气的白色搪瓷大茶杯。
年约六旬的这位老干部富态森严,满头银发倒梳一个大背,神色间也是不喜不怒的颇是威严,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
看到杨少宗进来了,徐保山就和那位老干部介绍道:“彭书记,这位就是杨少宗小同志!我已经和您汇报过他的情况,他是我们旗山的孤儿,父母在76年抢修水库大坝的时候牺牲了,他爷爷也是我们七纵的老烈士杨连云,抗美援朝的时候牺牲了。”
“哦……!”
彭书记听完这番话不由得意味深长的惋惜一声,重新拿起茶几上的那份关于责任工分制的材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