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一个名字叫作轩辕丘,说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因而得名轩辕。什么叫作丘?翻开古书山海经可以看到,山,冢,丘,国一些字。这些字都是巫祠的古名。原来,黄帝是巫祠的崇拜。
黄帝杀蚩尤 从皇帝到黄帝 黄帝上天
黄帝杀蚩尤
黄帝起源于石器崇拜(在始族时1定崇拜过石神,可惜,没有流传下来),辉煌于玉时代。可是,今天当作祖先的黄帝却是部落首领的身份。在逸周书里,讲了一段黄帝杀蚩尤的故事。因为这1段故事,黄帝的首领身份终于塑造成功。
逸周书与尚书有关。先交待一下尚书。
商是周灭掉的。周灭商以后开始建设新的政府,设置新的机构。这其中有一项,就是设立学校来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初设的时候,使用商时代的知识人才。这就象大革命风暴以后,大批的旧的知识人才被吸收进新的政府里一样。这个时期的学校叫作“学在官府”。学校的师资来自商文化的巫,传教的内容当然也是接续商的文化。这样,商的巫文化就被带进了周。周时的学没有课本,春秋时的学也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学校以贵族为培养对象,主要的还是王室的子弟。建国后的周(西周)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西周的官学为什么采用商的巫文化而不采用自己的周文化呢?这里有一个语言的原因。
在商周之际,古汉语已经是成熟的大语言,配合了成熟的文字,在渭河和黄河,任何的方言也不能比拟,无法代替。周接替商的一个前提就是接受古汉语,放弃自己的周方言。由此可知,周政权是在商文化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文化建设。
西周官学编出来的供教学用的底本便是后来了不得的古书,叫做尚书。据说,成文的尚书竞多达百篇。可知,这个时候的尚书已经不限于周政权的编写,进入到“学在民间”。这样算,尚书的编订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编写尚书,这是一项文化工程。能够想象,尚书的编写工程也是周文化代替商文化的工程。战国以后,尚书已经是经典的权威的古书,后人编写历史的依据。
尚书的命运不怎么好。传说秦始皇时,秦下了焚书令。那个时候,尚书这样的书一定不是民间能够收藏和使用的,只有不多的手抄本收藏在社会的上层。这样,尚书被烧绝了。到了汉时开始收集旧文化,凭记忆将尚书恢复了三十几篇,这三十几篇就是今天见到的尚书。到了东汉时老的尚书被发现了出来,说是在拆孔子的墙壁时拆出来的。这发现的老尚书被认为是孔子时的书。这是可能的,但不一定出自孔子的墙壁。例如,在西汉墓,曾出土了手抄本的道德经,在战国时的魏墓中出土了叫做竹书纪年的书,这些书都是当做宝贝才殉进坟墓。
但是,发现出来的书与流行的尚书不一样。后发现的书就称作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被认为是伪造的。为什么呢?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不一样。今文尚书歌颂尧舜禹,文武周公。这些人物都被认为是帝王首领。古文尚书不是这样,是从商那里延续下来的对天,对帝的歌颂。由此可以想知古文尚书一定不被接受。到了东晋时,有人再一次的献书,又遭到了拒绝。古文尚书终于失传了。
上面都是传说,下面讨论一段古文。这一段古文出自逸周书,逸周书可能来自古文尚书。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来一点周文化改造商文化的痕迹。
逸周书&;#8226;麦尝篇
“昔天之初,天作二司,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
(远古的时候,天设置二个管理部门。天(大帝)任命赤帝分管这二个部门,(赤帝)安排蚩尤到少昊去管理四方(人间),来完成天未完成的事情。)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蚩尤与赤帝没有合作好,将赤帝驱逐到涿鹿这个地方。赤帝的地方都被蚩尤夺了。赤帝无法就向黄帝求救,黄帝将蚩尤抓到中冀杀了。用战争平息了这场纠纷。)
关于这个故事有个结尾。这个结尾记在史记的一个注解:“蚩尤冢在东平郡,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之为蚩尤旗,传言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东平在山东丘陵。
“涿鹿”:在今天的河北,这是赤帝管区的北界。
“说于黄帝”:向黄帝求助。这里反映了一段历史。前文说到,赤帝管理两个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