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3/4 页)
种问题,永远不是络股中的大问题。
当然,他的投入资本还是很,只有两亿美金,这甚至不够收购amd的价格,虽然amd去年的营业总额只有一亿美金,可这就是络股的时代,只要amd需要钱,他们总是可以找到很多合适的投资贷款和非常有趣的融资方式。
没有就算了,杨少宗不在乎,他的办法是收购i公司,然后不断派遣最好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工程师到这两公司工作,利用这个平台培养国内第一流的设计团队,直接返回旗州光谷创业,再和旗州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合作。
芯片业务可以不赚钱,但他一定要做,就像他非要在香港开设一家亚洲商务飞机设计公司一样,他不在乎最后能否赚钱,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将运10那一批都被打散掉的团队重新聚集起来,又在航空工业总公司旗下大肆搜刮了一批人才,从瑞典和加拿大也聘请了几个人。
这是他自己的投资,所以不用股市做出任何公报。
不成功也没有关系,只要是哪怕有一丁点的收获,他都觉得无所谓了,他是面向未来的亚洲首富,虽然他现在根本不是首富。
没有关系,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亚洲首富。
到时候,他有的是钱,别人有钱了喜欢玩女人,几千万的珠宝、房子乱送,他大不了就当是为国玩了七八个女明星,搭进去几个亿的开销。
……
杨少宗在美国没有逗留太久,在斯坦福大学,他顺道和正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赵瑛见了一面,聊了聊,从他开始和萧薇处对象开始,他们之间就渐渐的生疏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听赵瑛打算一直留在美国生活,他就给了赵瑛一份兼职的工作,在硅银公司担任财务主管,虽然赵瑛肯定不缺钱,她的父亲和姐姐都拥有惊人的财富,足以支付她在美留学的所有开支。
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四年,并正打算继续攻金融学博士学位的赵瑛还是很愉快的接受了这个邀请,她不打算一直留在美国,但至少现在,她觉得拿一份绿卡还是有必要的。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很难申报,好在,她仍然拥有很多亚洲经济学家的推荐,而这些推荐大多是出自于杨少宗的特殊关系,但无所谓,她并不是很介意,她知道自己缺乏那种经济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开拓性的思考模式,她只是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有必要去做。
回到香港后,杨少宗继续做他的工作,并将第一篇真正由自己亲自负责的学术论文地方行政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写完,通过杨凯教授的推荐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然后又通过李兆棠的推荐发表在中国经济评论,毫无疑问,前者的影响力更大。
杨凯教授的推荐意见是——它开创了一种可能只适用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学分支,而且是懂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唯一钥匙。
李兆棠的推荐意见是——这可能是最近十年中,中国经济学界最具有创新性的一篇学术专业论文,毫无疑问是真的开创了一个经济学分支,并在未来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期内,它都将对中央经济调控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虽然华康盛、胡祖铭都在地方行政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的完成过程中,做了很多非常特殊的帮忙,特别是在一些非常细节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对角点解探讨,以及一些边际分析理论的指点,可不管怎么样,这确实是杨少宗真正完成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影响力非常之深远。
虽然杨少宗此前已经通过华康盛、李兆棠等人代笔发表了一些经济学论位的作品,保证不是抄袭大作就行,现在则不一样,这篇论文是绝对原创,很快就在国内经济学界引发了大轰动。
李兆棠一直以来都没有特别脱颖的学术论术功底是扎实的,这一点不可怀疑,问题在于他将生命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于为政治人物解答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恰恰因此,凭借深厚的官场人脉,他在学者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即便最大的靠山老韩被人玩垮了,他还是成了中央经济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社科院经济院的院长。
他的官场人脉中,一半都是靠杨少宗累积的,包括现在能得到容总理的赏识和信赖,那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他对杨少宗的这篇论文是极其给力的到处推荐。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他是博士生导师,却专门抽出时间去带杨少宗这个硕士,一度被人指点的很厉害,现在,他终于可以反击——用他自己的话,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杨少宗是非常厉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