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南诏王朝末期,政治*,经济崩溃,权臣当道。公元897年,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公元902年,他又杀死隆舜的儿子舜化员及南诏王室近千人,自立为王,号称“大长和国”。公元927年,剑川节度杨干贞杀掉郑隆亶,立赵善政为王,国号为“大天兴国”,此后他又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此时,乌蛮已发展成拥有白鹿部、夜苴部、华竹部、洪农碌劝部、纳垢部等三十七部的大势力,史称“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三十七部的帮助下,占领大理,建立了大理国。段思平执政后,兑现起义前的承诺,实行减税免徭役的政策,分封给段氏和大臣很多领地,对支持自己起义的滇东三十七部首领也都加以分封。普摩部、落温部、落蒙部、弥鹿部的酋长都是夷人氏族部落酋长,他们得到段氏所封的领地后,就商量在新分封的部落领土之间建造一种分界的标志,于是开始修筑最初的“鞑子城”。
大理中后期,段氏政权逐渐变得*,加强了对三十七部落的控制并在其领土内建东都鄯阐(今昆明),还设置东川、阿阳、秀山、石城四郡,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公元1094—1096年,大理国内乱,大臣高氏专权,把自己的子孙封于八府四郡,并多次掠夺和侵吞三十七部土地,威胁到了滇东三十七部的生存。公元1100年,阿庐部落中的强大族系师宗、弥勒等部联合三十七部,在盘江流域建立了部落联盟王国——自杞国。自杞国建立后,发生了多次反抗大理国强占各部落土地的战争。公元1147年,自杞国攻破东都鄯阐,杀死高明清。在全盛时,自杞国的疆域北至曲靖,南至红河,西达昆明,东抵广西红水河。为了有效地抗击外来侵略,自杞国在西部的险要处建了很多石堡、战墙、战垒、烽火台,为三百里古长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史前遗迹(3)
公元102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大漠南北,随后又用20年时间扫灭了我国北方和中欧、西亚等很多国家,其中包括金国。后来,成吉思汗想谋取中原,便向谋臣郭宝玉询问计策。郭说中原的军力和国势很大,不可忽视。于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采用迂回夹击战略:先拿下西南,用南蛮强悍士兵攻打南宋。公元1244年,蒙古10万大兵进攻大理,南宋出兵与大理共同抵抗,两年后蒙古军返回。蒙古骑兵的侵伐使自杞国的统帅们意识到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发生,便制定防御战略,并根据蒙古骑兵善于长驱驰骋、快速奔袭的特点,修筑长城作为战略防御。于是,乌蛮人把一座座与大理国对垒的古堡、战墙、战垒、烽火台等全面加固,并全线联贯起来,形成了三百里的滇东古长城。这段长城在后来抵抗元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元军十万铁骑覆灭于此。
四、南丝绸古道
丝绸之路常指古代从西安通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过中东,远达欧洲的丝绸贸易路线。其实,除了这条丝绸之路之外,还有水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古道遗风
南方丝绸之路源于蜀中,大约在战国初期就已初具雏形,是一条民间的国际通商大道,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贸易的陆路交通要道,对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及西欧各国的沟通具有重大意义。
南方丝绸之路自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并承担着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重任。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先后到达中亚各国。张骞回国后,在向汉武帝的上书中说,自己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从身毒(今印度)贩运而来的邛竹杖和蜀布。由此可见,当时的身毒与蜀地间早已有道路可通,而且他们之间还有贸易往来。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派人打通“西南夷”。汉朝官员来到西南少数民族控制的地段后,先进行谈判,谈判不成便用武力征服。公元前69年,汉朝终于打通了从四川成都经凉山州到云南再转进缅甸与印度的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全线形成。
据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发现这条路有东、西两道:东线以成都为起点,顺岷江南下,经眉山、乐山至宜宾,南至曲靖市,途经昭通地区的盐津、鲁甸、大关等县,因道宽五尺,史书上称“五尺道”。公元793年,背叛唐朝40多年的南诏王派使者请求归唐。第二年,朝廷派御使中丞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这时去云南走的就是五尺道。后来,人们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把道路延伸至昆明、楚雄、大理,且在普棚驿与西线灵关道交汇。
西线灵关道由成都经邛崃、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