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页)
《续修崞县志》中记载:九月九日,祭城隍神。过去村里人,在这天就有祭祀天地或城隍的习俗。在其它一些地方,有采*的习俗,也有登高的传统。。 最好的txt下载网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农历十月初一,村里人称寒衣节。它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重在祭祀祖先。十月为孟寒,十月初一又是进入冬季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联想到亡人的防寒需要,尊祖孝先,表示悼念,应该是送寒衣节来历的根源。过去,传说还有这么一首歌谣:
粘纸做衣细剪裁,
送往坟头化尘埃。
都说阴间可御寒,
遍地哭声随风来。
说得正是十月初一人们上坟的情景。
还有流传在村里的《光棍哭妻》,形容这天一个光棍的心情:
人家上坟般般样,
光棍上坟心难活(难活为村民土语,意同难受)。
娃娃们哭闹着要亲娘,
好像刀子绞肚肠。
人家吃饭变花样,
咱家顿顿熬稀饭。
白天受上一天苦,
黑夜还得补衣裳。
一人偷偷哭一场,
没老婆的好徆惶(徆惶为村民土语,取意为可怜)。
农历十二月初八,村里人称为腊八节。《风俗通》里是这样解释“腊”的: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也就是说,“腊”是古人一种祭祀方式,也称腊祭。过去是祭天地之神,也有慰劳农民的意思。《礼记&;#8226;郊特牲》中说: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过去祭祀物品是丰收的五谷,就是将五谷制熟分享,这种食物就是“粥”。佛教进入中国后,又有此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伽牟尼的成道日,在这儿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释伽牟尼成佛前,曾四处寻求人生真谛,苦修行多年。一天,他来到北印度摩揭陀国,也就是印度现在的比哈尔邦尼连河附近,由于饥饿劳累,晕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看见后,用自己的乳糜将其救活。释伽牟尼恢复元气后,到尼连河中洗了个澡,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悟通了人生真谛,于十二月初八成佛。因此,佛教以这天为佛成道节,煮粥供佛,僧俗共食。清朝道光皇帝还专门写了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雅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马邑县志》中说:腊凡四十日,而以十二月之八日为胜。俗于前夜煮诸豆和米,杂以枣、核桃为粥,黎明食之。稍迟则忌之,曰犯红眼。
村里人的习俗是,腊八前一天,到河里“刨”一冰块,然后放进水缸里,或将冰块放在树杈上,也将冰块扔在粪堆上。原因为何?村里人都不知道。只是习惯。老人们从冰块上,还能看出明年种何种农作物收成好。至于做粥,原料又是五花八门,有人取八种豆类,如黄豆、黑豆、绿豆、红豆、豌豆、莲豆、芸豆、小米;有人取八种农作物,如红暑、红枣、核桃、杏仁、果脯、草霉、黄豆、糯米。大部分村里人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一般是用家里现成的豆类及米类,也有放红枣、红暑等物的,总之是就地取材。而且有这个讲究,意思是说,腊八粥吃得越早越好。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村里人称祭灶节。《马邑县志》中说:今俗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濯叠,设香楮、饴糖,又以黑豆、寸草为秣马,具祭告灶前,曰送灶君上天。村里人没有这么复杂,他们只知道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的节日。过了二十三,村里人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哪天打扫都没有说法,娶媳妇,嫁闺女,不用选吉择日,称为赶乱婚。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得:
岁晏乡村嫁娶忙,
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
守岁今年是洞房。
下来就是忙着除夕节的准备工作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以前,村里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总要生一盆豆芽,做几瓶黄酒,做一锅豆腐,自家也吃,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