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现类似轻度中暑的症状(头晕、头疼)来看,脑溢血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中暑与高血压之间症状相似。当时,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患高血压的很罕见,加之医疗条件的局限,很可能将高血压的症状误诊为轻度中暑,而一旦高血压发作,病发脑溢血,到那时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嘉庆皇帝驾崩,这是国丧,是举国上下天崩地裂的头等大事,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新君的嗣立。
嘉庆皇帝猝死几小时后,旻宁便继位了。虽然旻宁一直被视为嘉庆的接班人,但当这一天(嘉庆驾鹤西去、旻宁继位)骤然降临的时候,总要有个依据,有个手续。这样的继位才合乎法理。
怎么才是合法的呢?这要由国家的所有者授予。当时是父死子承的家天下,没有选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的传承或者根据老皇帝临终当着群臣面所交待的遗嘱,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圣旨。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准备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上书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一旦皇帝忽然驾崩来不及交待后事,群臣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梯子,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嘉庆皇帝临终前,是否曾经当面向群臣交待让谁当皇帝呢?没有。嘉庆皇帝病发突然,事先没有明显先兆,发病后顿时陷入昏迷,很快死亡,未就后事做任何安排。在嘉庆皇帝去世四十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可见,嘉庆皇帝发病后就不能说话了。
旻宁继位,走没走第二个程序,公启鐍匣,宣布立储密旨,然后遵旨继位呢?
在此,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官方说法,一个是民间说法。
这个官方说法是旻宁当皇帝后搞出来的,称嘉庆皇帝临终前召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立旻宁为皇太子,然后旻宁继位。可以肯定,这是个谎言。理由有四:
1、嘉庆皇帝发病后立即丧失语言功能,怎么可能召见大臣?
2、《清史稿·禧恩传》记载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大臣们没找到鐍匣,为此还展开了一场争吵。
一、天降大任(6)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一个史实细节不可放过,嘉庆帝驾崩后,承德方面连一口合适的棺材都没有,急命北京将棺木运来,甚至不顾风水上的顾忌,指令将棺材拆解后运送,以便提高运输速度。
旧社会,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一般老人都会准备好一口棺材。晚清重臣左宗棠行军时就带着一口棺材,以备不时之需。嘉庆皇帝连棺材都没带,他带鐍匣干什么?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跟死亡有关,他若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他干脆就不到承德来了。所以,承德方面没找到鐍匣是可信的。
3、那么,这个鐍匣是不是放在北京了?这个可能###也是有的。但是,七月二十九(公历9月6日),旻宁在承德接到皇太后发自北京的懿旨:皇帝龙驭上宾,嗣位尤为重大,恐仓促之中,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谦冲,为此特降懿旨,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这道懿旨有力地证实了北京方面也没有找到鐍匣。如果确有“鐍匣”,送来就是了,哪里轮得到太后作指示。清朝制度并没有赋予太后立皇帝的权力。
不仅如此,太后懿旨还可以佐证这样一个问题,她估计承德方面也找不到鐍匣,怕旻宁因此谦虚拘泥,不即皇帝位,给他送去了个依据——太后懿旨(皇太后小瞧了“秉###谦冲”的旻宁,当这道懿旨以“六百里加紧”的速度递到承德时,大事已定,懿旨成了“马后炮”)。虽说太后没有立皇帝的权力,但总比什么依据都没有强。而且,作为前皇后,她有可能分享嘉庆皇帝的秘密,知道嘉庆皇帝立没立储,如果立了,是谁?还没立,想立谁?她的话还是具有权威###的。
4、鐍匣和立储密旨关系到旻宁继位的合法###,是视为“传家宝”式的神圣文件,如果有的话,必定珍视万分,细心收藏,但直到今天,从未有人见过此文件。哪去了,丢了?恐怕压根儿就没有。
可见,官方说法并不可信。
那么,民间又是如何说的?
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民间出现了一个新说法:说嘉庆皇帝死后,群臣找不到鐍匣,经过一番争吵、搜检,才从太监那里找到了一个小金盒,有锁无匙,军机大臣强拧开锁,发现内有立储密旨,遂遵旨拥立旻宁。这一说法出现于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