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盎蛄斓蓟峒��惺蔽�谑×斓际奔洌��才庞牖崛嗽鼻巴�斓及旃��诘鼐傩小?雌鹄词墙谑×肆斓嫉氖奔洌��腔嵋槌刀釉斐啥陨缁峤煌ǖ挠跋欤�岣��嗟娜舜�床槐悖�黾痈�嗳说氖奔涑杀驹黾印6源耍�故怯σ约扑闵缁岢杀镜拇笳宋�鳌�
如果能够把大型活动导致的交通拥堵解决好,北京的交通拥堵又能减少一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4、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14、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到一个国家,只要先看看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体上可以把握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了。”一位去过近百个国家的中国记者如是说。马路如同一个国家的脸面,展现着该国的社会人情;它又如同一面镜子,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文明程度。对交通参与者不文明的行为,有外国媒体称之为国家形象的“伤痕”。为了让读者了解一些马路秩序较好的国家的经验,《环球时报》记者从三大洲的四个国家发回了报道。
有“汽车王国”之称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公路交通网,同时也有着完善、高效的交通管理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便在人口拥挤、道路狭窄的大都市,马路秩序也能保持井然。美国人很少按汽车喇叭,除非你的车技太差,挡了人家的路,或者提醒你后车门没关好什么的。在美国的马路上,行人是“老大”。交通规则讲究“路权”,行人穿越马路时最优先。只要人行指示灯一亮,所有汽车都得停下来让道,许多美国妇女在过马路时根本目不斜视,因为她们平时就被礼让惯了,现在更没有人会与她们抢道。在城市的社区、校园或办公场所附近的道路上,通常会有专门的行人通道和限速标志,提醒开车者注意行人安全。 在美国,“最牛的”车要数校车,这种车一般通体黄色,如果它在路边停下来接送孩子,并打开了延长停靠的指示灯,它左面和后面的车辆都得停下来,直到马路上没有孩子才能开动。
美国马路上的礼貌谦让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人视时间为生命,但在开车的时候却争当君子。有的记者刚到美国遇到与人“争抢路段”的时候,对方总是挥挥手示意记者先行,几次下来,记者的急脾气被磨平不少,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在车辆较多的城市如纽约等,难免遇到两方车辆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狭路相逢的局面,如果互不相让,很容易造成堵塞。美国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奉行“一让一”的通行规则,即两个方向的车辆交替通行,大家互相谦让,遵守秩序,路面一会儿功夫就畅通了。
一个国家马路文明的程度与其法律制度和公民道德意识息息相关。美国是法制国家,交通规则被视作法律规范,如不遵守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例如,在首都华盛顿市区,公共停车位很紧张,一般都是投币计时收费,巡警随时抽查计时表,一旦过了时效,哪怕是几分钟,都会贴上罚单,或者干脆让拖车拉走。这既保证了停车位的高效使用,也防止路边乱停车的现象。当然,警察的眼睛不可能无处不在,更多的情形下还是靠公民的自觉。纽约市的许多路口没有摄像头,也没有警察把关,但人们在看到路边红色的停车路牌时,还是会把车停下来。如果有人超速闯了红灯,后面的车辆甚至可能报警。
在韩国,车多而秩序井然的韩国交通给来访的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在韩国,开车的人都会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矩。行人总是站在人行道尽头等待变灯,即使没有车辆经过,也耐心注视着人行道上灯的颜色,很少看到抢灯的现象。特别是行人一般不会在没有斑马线的地方乱穿马路。韩国人等公共汽车时,即使只有几个人,也会认认真真地排队按顺序上车。在韩国大街上开车看到,当有人插到前面时,都会闪起应急灯,开始时国人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这是表示歉意、感谢或请求谅解的意思。虽然这不是交通规则中的项目,但人人都认可,已经习惯成自然。当急于并线时,先打起并线灯,再打应急灯,人家也会让一下。这个做法可能减少了许多马路纠纷。开车的人能找到这样一种不用下车就可交流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文明教育,学校社会伦理课中就有马路文明相关内容。记得一次在人行道上等灯时,一个小孩见没有车,就拉着爸爸的手往斑马线上走,爸爸指着斑马线上的灯,问小孩看到什么颜色的灯了?小孩一下就明白了。
在欧洲,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多、自行车多、汽车多的“三多”国家。虽然街头几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总是秩序井然。 刚到德国的外国人总会习惯地站在斑马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