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3/4 页)
有威望,杀了他恐怕对我军不利。”郝萌第一个提出了异议,虽然杀个人很简单,但是杀完人地善后问题就变得有些麻烦。
“主公,末将赞同郝萌的看法!杀了刘备对我军虽然暂时有利。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则更加有利!”张辽终于也发言了。在八健将中,相对而言。他的智勇都是不错,所以才能让其余七人佩服而共尊他为八健将之首。
“是啊,杀了刘备就壮大了曹操,实在不划算!”臧霸和侯成也觉得刘备不杀得好。
“主公,张将军所言甚是!刘备乃是当世之枭雄,有他存在,必然可以克制曹操。但是,也正因为有刘备的存在,曹操才不敢放手与袁绍开战,和冀州对峙也才只浮现于表面。因此,我觉得刘备不可放,不若我等斩杀刘备,再一举攻克豫州!”陈宫作为军师首先发言,在他看来放了刘备等同于放虎归山,与其放了刘备,还不如斩杀刘备,分流其属众,壮大敌人,养敌克敌。
“孝先之意呢?”吕布看了看沉默不语的高顺,自从孙策为高顺取字之后,高顺就把自己的字传遍了整个军营,所有人都知道一向严肃地高大人原来方才取字为孝先。当然了,每个人也仍旧称呼高顺为高大人或高将军,能够称呼高顺字的也惟独只有军师陈宫和主公吕布两人。
刘备是高顺俘虏的,作为俘虏者其实有权选择杀与不杀的,但是高顺没有做,而是把俘虏押解回来,在那种艰难的逃跑情况下还携带着这么一个高级俘虏,实在是不容易,吕布心中对于高顺又多了几分歉意,一直以来,他也因为当初把高顺从一介奴隶身份转变为军人,再一而再,再而三的看中他,但是尽管他很厉害,自己却始终没有把他真正当作大将来对待,而他之所以成为大将,原因却是因为的乃是奴隶出身,吕布知道他不会背叛也不可能背叛自己,因此才敢放心让他成长。可以说,高傲的吕布有着惊人的身世,因为他的远祖曾经是先秦地吕不韦,而高顺却只是一个奴隶出身地低微身份的人,心中一直对他有些轻视。
“奉先公!顺乃一介武夫,但是顺知道杀与不杀都有各自地后果,此后果必然会影响到我吕家军的地位、口碑以及其他一切等等,因此我才会选择宁可千里携带俘虏冒险南渡,也不敢随意下手斩杀他!顺以为,天公子和军师两人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奉先公不若征询他们意见,或许就可以下决心了!不过无论结果如何,顺一直都会支持奉先公的决策!”高顺此人不善言语,但是对于吕布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从来就不会顾忌什么情面问题,他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也正是吕布对他的不满中的一方面原因。
众人随着高顺的话,果然都朝孙策看了过去,陈宫刚才已经发言过了,也惟独孙策没有发言,可以说孙策所说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吕布所下的决定,刘备会死吗?
(PS:刘备要不要让他死?大家书评回答,谢谢!)。QIDIAN。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四卷 潜龙于野 第六十五章 祸水北引
刘备是谁,是枭雄,是仁主,是大丈夫,是后世争议的极品人物。wWw;有织席贩鞋之说,有树下帝伞之传,有桃园结义之美,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之义,有十万百姓相随之仁,有三顾草庐之贤,有白帝托孤之明……
等等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世人眼中他的的地位,纵使这些声名是虚伪制造出来的,恐怕也很难消除民间无知小民对其的崇敬和爱戴,恐怕吕布一杀死他,吕布至少得背负许多年的恶名,而作为见解决定了刘备这大耳贼生死的孙策,则更是臭名昭彰。
想到这里,孙策无奈的摇了摇头,笑了起来,杀还是不杀,其实孙策心中早已经有了决定:“将军,各位大人,刘备该杀!”
静,静得出奇,陈宫等主张杀刘备的人,脸上神情马上就舒缓了起来,而对杀刘备有些疑虑的人则皱了皱眉,大家都各有所思的看向了这位勇若主公、智比军师的天先生,希望他能说得清楚些。
“众所周知,刘备原本乃是一个织席贩鞋的破落皇族子孙,此人曾游历四方,结交豪杰,在他还未有作为之时,多以仁慈之表象蒙骗世人。当他得到皇帝认亲并尊为皇叔时,竟然不顾危险中的公孙瓒,导致最后公孙缺乏大将无力抵挡袁绍的攻伐,公孙一氏灭亡。刘备和公孙瓒有同窗之谊,更兼有属从关系。而到最后时刻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了公孙瓒,此事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也有听说了,当然了,各位听到地版本很多,甚至绝大部分都是赞同刘备的做法,认为君主之义大于属从之义。但我却不敢苟同,我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