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将是灾难,那就说明你陷入了〃劳动总和谬论〃的误区。这种观点以为,经济体中的工作岗位的数量是固定的,而任何有经济史常识的人对此都不会当真。要知道,200年以前,在如今的高收入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4,但现在只占已经扩大很多倍的总人口的2%~3%。有那么多人不需要种地了,他们都没有工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许多职业比他们的祖先在1800年想象的要有趣和轻松得多。未来也会是同样的。
于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超级竞争力浪潮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就业、产业和经济活动出现巨大浪费的观点都是妄想症。不过,这对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有启示性的。当一个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美国或欧盟提供产品的时候,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和真实收入水平将会改善。这意味着,它们进口的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产品来说会下跌,也就是以相同的出口产品能买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自然代表着改善。实际上,对于那些给中国提供其需要的高级产品和服务的高收入国家来说,这正是鼓励中国加入世界市场对自己有利的原因。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然而在一个拥有很多国家的世界中,新加入的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完全有可能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但这不是通过进口国的市场竞争进行的,而是通过其他市场。随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成长,它们出口的产品(制造品,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品)的价格相对于它们进口的产品的价格显著下降(高级制造品、能源、其他原材料产品和食品)。
这个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30年,初级产品的真实价格一直保持低迷,唯一的例外是石油,其真实价格在20世纪70年代暴涨,在八九十年代下跌。对于多数高收入国家而言这是很有利的,因为它们都是原材料商品净进口国,而对于很多原材料净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不过,假如中国哪天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材料商品进口国(已经极有可能),就足以逆转商品价格的整体走势。此外,中国还会压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价格。尽管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品的价格下跌对于发达国家有利(净进口国),却可能伤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此外,世界高级制造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原材料产品价格如果降低,则会损害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
总的来说,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这些相互冲突的效果的大小。以美国做个极端的例子,2001年,美国的GDP接近10万亿美元,商品出口额为7 300亿美元,进口额为11 800亿美元,制造品的净进口额为3 000亿美元,原材料产品的净进口额为1 500亿美元。现在假定,中国对于不同制造品的相对价格没有影响(当然,中国很有可能会降低美国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美国的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这对美国有利),再假定中国的崛起导致全部原材料商品相对于制造品的价格翻番(暂时不考虑美国出口和进口的商品类别的差别,制造品的价格假定保持不变)。那么总的来说,这将导致原材料商品的美元价格回到1980年左右的水平,美国的原材料商品的净进口额将从2001年的1 500亿美元增加到3 000亿美元,这样,美国将遭受相当于GDP的1?5%的损失,或者说正常增长幅度的一半。对于欧盟来说,损失幅度可能更大,因为欧盟对于原材料商品的净进口幅度更大(2001年为1 600亿美元),但结论是相同的。即便原材料商品的价格翻番,
※虹※桥书※吧※BOOK。※
第47节:外贸带来的伤害(6)
美国和欧盟的损失都不到GDP的2%,还有,这样的相对价格变化的假设是非常极端的情况。
那么结论是什么?首先,所谓〃不可抗拒的中国竞争力〃是头脑发热的臆想,因为真实劳动力成本必然会随着生产率提高。其次,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相对疲软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而不是源于贸易赤字。第三,即使原材料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有极大影响,对于真实收入水平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总之,有关去工业化和廉价劳工的世界竞争的担忧并没有必要。
对于生产能力过剩的担忧
关于厄运来袭的预言还很多,下一个是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增,可能给世界带来过剩、通货紧缩和萧条的威胁。这就是对世界市场经济新秩序最有影响力的批判者之一威廉·格雷德(Willi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