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个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的商业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了以轻资产模式快速进入某个市场,但是在一个外包并非完全理想化的环境里,轻公司仍然需要投资实体资源而弥补自己在发展中的缺陷。
而对于那些如庞然大物的传统企业来说,它们也开始应用互联网,向着“轻”的方向尝试。
尽管轻公司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落地”,朝着重的一极发展,但是和那些墨守陈规的传统企业们相比,由“轻”入“重”的企业们,身上总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令过渡的轻公司们仍然保持着轻盈的身姿和灵活的市场反应速度。
重中之“轻”
如何成为轻公司?这是我们全书都在讨论的话题。没错,轻公司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去组织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以轻资产的方式获得规模性成长。但是简单地模仿轻公司的模式,只是学会了形,而真正的“神”却很难模仿,企业很难获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里,我们讨论了轻基因,分析了轻公司们身上提炼出来的基因,它们在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传统企业里屡屡可见。我们所说的轻基因,实际上是讨论在互联网介入的商业环境里,一些正在形成或者可能形成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的商业生态。
而在这一章里,我们从这些逐渐变重的轻公司里,我们则希望能提炼出“轻”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商业模式,而是要构成创新商业模式的要素。 。。
第八章 变“重”的轻公司(8)
我们可以看看戴尔曾经的学生,惠普是如何模仿直销模式却败北的案例。在商界,戴尔凭借直销获取全球PC业龙头宝座的奇迹人尽皆知,其竞争对手惠普也曾经步戴尔后尘推行直销策略,但是却因为没有轻能力,惠普只是学到了戴尔轻的渠道形态。
2002年,时任惠普CEO的卡莉·菲奥莉纳力排众议将康柏并入麾下,击败戴尔登上全球PC皇冠。然而一年之后,戴尔却重新坐上全球PC龙头的宝座,并且逐渐拉大和惠普的差距。
卡莉不甘示弱,这个不甘于现状、极具进攻性的女强人也迅速在惠普建立起直销体系,通过“具有戴尔特色”的呼叫中心和网站销售产品。
但是很快惠普就陷入了尴尬之中。在惠普多年的传统中,实体渠道的销售体系占据了销售额的主要份额,依靠经销商分销的模式,使得惠普的供应链运作效率与戴尔没有中间环节的运作效率有着较大的差距。另外,惠普也遇到了很多网陆两栖公司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平衡直销与渠道伙伴之间的利益关系。
据曾服务于惠普市场部门的人员透露,以前安排媒体采访时,最担心的就是媒体会问到如何平衡直销与渠道,“我们准备的材料上通常会解释,我们内部有一套商机管理体系,很好地协调直销与渠道伙伴的业务关系。”他说道。
显然惠普没有学到戴尔直销模式的精髓,那真是惠普糟糕的一段时期。 惠普PC部门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持续下滑。此后,卡莉又试图通过组成专门从事销售的CSG、合并IPSG(将惠普利润最高的打印机部门与亏损的PC部门合并,作为互补)等等动作扭转惠普PC的被动局面。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
当惠普迎来马克·赫德时代,并由托德·布来德利执掌PC业务的时候,他们认为惠普在错误战场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仗,惠普不该集中资源与擅长直销的戴尔在电话、网络销售上肉搏。
最终惠普回到了传统的形态——零售渠道,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个战场上,惠普避开了与戴尔在直销上直接交手的劣势。在实体世界里的优势为惠普扳回一城,随着PC消费热点由企业级市场往消费类市场转移,零售渠道在PC销售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消费者们更喜欢现场体验,他们的感觉成就了惠普PC的重振。
IDC数据显示,惠普在美国消费类市场的份额由2002年的22%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35%左右,同一时期,惠普在美国商用产品的市场份额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
在戴尔眼里,惠普一定是个粗浅的模仿者。实际上,在过去多年的历练中,轻的能力已经深深植入到戴尔的血液中,这让模仿戴尔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超越。这也是今天的轻公司们需要构筑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这些核心竞争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前端大后台
无论消费者在淘宝,还是在戴尔自己的网站上下了订单,即便是在如今的沃尔玛、国美或者苏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