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景和过程,到底是义和团团民的无知所造成的灾难?或是天主教文化和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所使然?还是清末政治腐败,政府无能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使得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民、中国天主教教民以及双方的军队,沦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
我想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处于不同立场,用不同角度来回想中国这一沧桑悲怆的历史灾难,各个当时曾经参与战事的国家,也都会有不同的评述或论点,是非和对错,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谁也找不到最后的结局。但或许天主可能会记得中国这一段感伤旧事,那么在他慈祥的心中,应该会有一份明确的判断。
何经泰摄影
廖伟棠摄影
16报国寺里访元宝
Searching Ingot in Baoguo Temple
文林崇诚
图林崇诚
四塞河山环殿阙,诸天楼阁俯苍瀛。
摩松似涌云中出,观日疑从岳顶行。
这是明代诗人欧大任描写登报国寺毗卢阁时所看到城外及市内的景色。从诗文的笔触,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毗卢阁上远望城郊,外有山河村落,内有亭台楼阁,寺内的乔松从云中涌出,而远处的太阳似在山顶盘行的优美意境。
今天这座辽代始建的报国寺,仍然屹立在北京广安门内的大街上。由于现今城内高楼林立,再加上清末民国以来几经世变,这座曾因明周太后(孝肃皇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而赐名大慈仁寺的庙宇,已失去当时的华辉煌,原先殿前的两棵元代峻松和名噪一时毗卢阁内所供奉的窑变观音,亦不复存在。
在北京近十年来,我留恋于古都的历史与文物,更醉心于古城的寺庙与建筑,随着文化交易市场在寺内的设立,报国寺更成为我旅居北京期间,经常造访憩游的地方。
虽然已感受不到欧大任描写登毗卢阁的风景之美,但从现存三进的四合院,与西路文化交易市场的规模与建筑,不难体会出当时报国寺院落之幽穆、殿宇之辉煌及香火之鼎盛的盛况。但较为可惜的是,现在的报国寺,原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其他殿堂内所供奉的佛像和菩萨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近年来为建设文化交易市场,而在殿内改建的世界钱币邮票馆、中国钱币馆和中国邮票馆等。在现已改为彩票、股票和粮票馆的二进堂主殿前,如今还留有两块光绪年间的石碑。这两块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所设立的“重修昭忠祠记”和“重修昭忠祠捐资衔名银数记”石碑,不但是寺内现存少量的历史文物,也记述了一段清末沧桑的历史。
报国寺在清乾隆和光绪年间曾经多次重修,清末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原在崇文门用于祭祀先烈将士的昭忠祠,随着联军的入侵亦毁于战火。清廷于是颁诏将昭忠祠移至报国寺内重建,报国寺与昭忠祠于是合而为一。这两块石碑就是记录这段沧桑历史的最佳见证。
物换星移,随着时代的演进,原来入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已被从事文物交流、钱币交易的业者和收藏家所取代,殿内的观音菩萨更被各种展示的旧时票据契贴和钱币邮票所取代。寺庙文化,已被转化成以收藏品交易为主的文化市场,形成除德胜门古代钱币交易市场、大钟寺宜美嘉邮币卡市场以及潘家园旧货市场外,北京另一个极负盛名的文物与邮币交易聚所。
明朝文学家归有光在其《赠大慈仁寺左方丈住持宇上人并序》里曾提到:
慈宫崇象教,构此绝华炫。
深严间香火,危峻瞰郊甸。
郁郁虬松枝,低压绕广殿。
当年帝舅亲,削发住此院。
这一切清幽肃穆、檐牙高椽的景况,在今天的报国寺虽已不复存在,过去香客信士到这里来的目的,无非是想在这所气宇非凡、庄重威严的庙宇及佛家诸神之中,寻求一种佛理的教化和心灵的抚慰;今天的报国寺则是让来访的人士在思古幽情和历史文化的遗产上,寻求一种文化的素养及收藏的藉慰,它是从文物研藏的角度,让来者藉着对邮币等收藏品的热爱,而传延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当年的报国寺,是以佛家的文化来达到它 引领信士脱俗入佛、共归禅界的教化,那今天的报国寺,就是以文化的交流来完成它引导文物爱好者同研共究、分享文化的历史承传。
在旅居北京的期间,报国寺是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寄托和支柱,特别是在研藏中国元宝漫长的岁月中,每逢星期假日一定会和三五同好在此相聚研谈。我也曾从报国寺的钱币交流会上,收藏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