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丵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