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清人严遂成曾作《三垂冈》一诗,盛赞其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所咏就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英雄传奇与三垂冈往事。借凭吊古战场感叹历史沧桑,歌颂英雄业绩。三垂冈战役奠定了灭梁之基,常为后人称道。毛泽东对其父子评价甚高,在评论三垂冈战役时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并称李存勖的战术是:“先退后进”,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这首诗,晚年常独自吟哦。并说,我现在是“鼓角灯前老泪多”。
得胜之后,李存勖回到了晋阳,便开始了系统的整顿改革。他任命李存璋为河东马步都虞侯兼军城使,负责整顿军纪。为提高战斗力,他制定了严格的军律,下令骑兵在见到敌人之前不准乘马,步兵和骑兵战斗部署已定时,必须保持严整的队形和阵式,不得随意跨越防区地界,以防止发生混乱,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分路进军时,到达集结地的时间不得延迟,违者斩首。这次改革收到了极大的效果,三军将士作战都勇猛向前,以一当百。同时,在政治与经济等各个方面,也进行整顿。命令各州县保举贤良之人充任官吏,罢黜地方的贪官污吏。同时减轻人民的租赋税收,抚恤孤儿与老人,为民平反冤狱,严厉打击盗贼。
李存勖身体力行,每当路上遇到饥寒的百姓,就下马亲自慰问。从此,河东地区民心依附,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为李存勖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还矢太庙
李存勖将父亲给的三支箭供奉在晋阳太庙中,每临出征,就亲往太庙请出一支箭来,放在一个精致的锦囊丝套里,命亲将背着追随自己左右,带着上阵,以显示每战必胜的信心;凯旋之日,随同战俘一同献于太庙,表明完成了任务。这成了李存勖战无不胜的动力。
虎父无犬子,李存勖在军事上的才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他的骁勇善战也丝毫不逊于李克用。他喜欢冒险搏击,勇而寡谋,将战争看作游戏,常常只身冲锋陷阵,侦察敌情,几次陷入重围,差一点被敌人生俘,但却秉性难改。部将们拼死力战将他救出,劝他持重,他反说部将们妨碍他大杀敌兵。李存勖在魏州前线,曾率领百余名骑兵侦察敌情,与5000敌兵殊死搏杀,才得以突围。进攻杨刘城时,李存勖身先士卒,亲自背着柴禾填平敌军防御的壕沟。李存勖一次准备亲自出战时,被义兄李存审劝阻。不久,他趁李存审不在时飞驰出营,边跑边对部下说:“这么好玩的事情那老头儿居然阻止我。”正因为如此,李存勖才有资格竖起手指自我夸耀说:“我于十指上得天下。”
911年,李存勖在河北高邑与朱温军队展开决战。由于柏乡惨败的阴影还笼罩在心头,朱温在进军路上心情烦躁,以至于交战之前就杀死了几个文官,勇将李思安也被斩首。还未碰上晋军,就有流言在军中流传,说晋军大部队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朱温如惊弓之鸟,竟丢下自己的行营大帐,奔逃到枣强驻守,被拒。朱温恼羞成怒,与大将杨师厚一起攻城,攻陷后竟血洗该城。
李存勖派大将李存审,在夜里先以数百名骑兵突袭梁军,朱温不知虚实,不敢恋战,火烧大营逃命。惊慌之中又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跑出150里后才发现。结果被李存勖所部及愤怒的河北百姓拿着锄头分而歼之。
高邑之战,可说是历史上最窝囊的战役。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被几千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而自始至终,朱温都没有和李存勖的主力交锋,就这样屈辱地失败,觉得十分窝火,致使朱温连气带怕又羞,最后竟至一病不起,在返回途中,于912年,被自己的儿子朱友圭杀死。
朱友圭杀父继位后,众兄弟都不服,特别是朱温嫡子朱友贞,更是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最后杀死朱友圭,夺取了皇位。是为后梁末帝。在五代时期,他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第一个人,从此为以后的兵变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暂时解除了后梁的威胁,913年,李存勖马不下鞍,人不歇脚,全力对付幽州。
刘仁恭原是幽州(今北京)节度使李匡威的部下偏将,领兵镇守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李匡威兄弟内讧,争夺节度使职位,幽州局势一片混乱。刘仁恭趁机发动兵变,围攻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