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过去,因为这样那样的社会环境原因,对于像火箭、航天科学这些高科技的领域,出于保密的原因,对外的大门时常是紧紧关闭,既很少宣传,人们自然了解得很少。所以,人们经常只知道结果而对过程陌生的现象就非常自然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长征火箭也已经多次参与了国际发射的市场,并成功地将“亚洲一号”等很多国外卫星送入太空成功,人们才渐渐地对火箭的认识多了起来。
最近,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天泉、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可以说是第一本系统和历史现实地对中国火箭从无到有,到形成种类多样,并具有“长征”系列这样品牌火箭的历史进行真实生动叙述的报告。正像作品的副题所示,这本书使人们能够便利简洁地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真实地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和制造过程中许多情景动人故事的很好渠道。
谁能够想到,如今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是声名显赫的火箭制造竟然是从地处北京南苑,当年段祺瑞执政府时的一个破烂的小兵营开始的。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地方,火箭的研究制造因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政府军队高层的极大关注而集中了很多国家的科学精英人才,在当时还是“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开始了中国人自己的火箭研究。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中苏两党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只好自己独干。好在中国当时有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有像谢光选、梁守槃、孙家栋等不少科学专家,有张钧、张镰斧等出色的领导人和大批刻苦无私钻研,不计个人得失,将激情奉献国家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困难一个个地被克服了,从“1059”仿制导弹到中国的“东风”导弹,在经历坎坷甚至失败之后获得成功。从此,走上了一条完全自我研制开发的道路。
特别是“长征”型号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并在王永志、王德臣的领导下形成系列,后又经张庆伟、许达哲等人领导完善,成为在国际上成功率最高、声誉很响的品牌导弹,真正地在国际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和信誉。“长征”火箭带着民族的伟大创造智慧和奋发的精神腾飞,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豪情带到了四海太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振奋自豪。
在我们伴随《天歌》从中国火箭研究院的历史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时时地被火箭研究制造人员的意志精神和行为所深深感动。当第一次拆卸苏制导弹样品时,因为条件简陋,谢光选、梁守槃一个多月,经历紧张和劳累竟然导致大病一场的情形;当两位科技人员因为在野外冰冷的环境安装导弹而冻伤了手,而这双手又被聂荣臻元帅紧紧相握的时候;在困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都不吃肉,全国人民都处于饥寒交迫的时候,各大军区却为火箭研究院的科学工作者送来了很多肉类粮食的时候,可院领导却分毫不取的时候等等,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而在看到当年华盛顿称“要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核方面的研制绝育”,而毛泽东却以统帅的豪迈指示科学家“打败仗不要紧,搞试验那是要冒风险的,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嘛!”,陈毅元帅则声言:“老子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等等豪情,时时让人有激情洋溢的感受和振奋的力量。所以,《天歌》,是用中国导弹研究院人们的历史和伟大作为唱响的激情豪迈爱国之歌,是用中国导弹研究院人民的精神和行为唱出的无私奋发和不断科学追求创新的大歌。
报告文学创作,虽然是作家的独立创作。但是,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要求作家要在广泛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有自己明智的选择题材的功夫。只有那些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和积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容的对象,才值得作家去接近和书写。天泉、何建明这次选择中国火箭研究院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就是一种敏锐智慧的选择。因为在这个地方,包容了太多有关民族现实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和内容,是在一个点上可以折射共和国历史的地方。所以,题材本身的价值就对作品是一个有力的提升和推助。再加上作家在太多总能够感动人的事实面前的动情描述,就使这样重大的主题总是和具体的人的智慧、精神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学一般的形象生动。真实是文学的最好原料,真实是具有魅力的。所以,两位作家的真实报告,对读者是一次视野的开拓和精神的浇灌,使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伟大、无私、创造和喜悦等等。
《天歌》以中国火箭研究院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叙述,虽然有单纯平直的不足,但是线条清晰,前后连贯,有一种满足人逐步探索发现的诱惑。对于不少具有大智慧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