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奏边吟唱,歌喉清脆悠扬,琴音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如黄河决口咆哮奔腾,时而如春风拂面轻柔婉转。这一曲“将进酒”直演奏了有半小时,听得大家沉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杜伯伯更是如痴如醉,连连痛饮,高呼:“痛快!倒酒!”
杜伯伯取过金屏的古琴,看了又看,爱不释手,连赞:
“好琴,好琴技,好个别出心裁的古琴弹唱,可惜李太白辞世也早,不然听了你的演奏非披发狂歌不可”。他终于弄明白了女儿为何有高超的琴技了——有如此高明师傅,徒弟还能差吗?
金屏让银屏拿来只黑缎子做的琴套,把古琴装好,双手捧着送到杜伯伯面前道:“一看就知道,杜伯伯是琴道高手,所谓‘宝剑赠烈士’,我就‘古琴赠知音’,附庸风雅一回吧,这张琴请杜伯伯收下。”
杜伯伯知道这张古琴的名贵,又是金屏自用之物,如何能夺人所爱,坚拒不收。
金屏道:
“杜伯伯身体康健,来日方长,正可借此遗情养性,陶冶情操。这张琴虽然年代久远,不过是件乐器而已,望请收下,不要辜负了晚辈的心意。晚辈师父酷爱此道,还留给我几张名琴,请杜伯伯尽管放心。”
杜伯伯不好再坚持,只好谢过,收下了古琴。
这顿酒,只喝得众人尽兴方休,于叔叔更是大醉而归。
李刚开车把客人分别送回家中。
迷魂谷奇遇记 第十四章 下 放 第一节 陋 室
春节过后,李秉诚到医院检查了肝功,各项指标均正常,肝病已经痊愈了。
李刚买了铁锹、大镐、扁担、水桶等常用的农具准备到农村干活使用。过年剩下的海参、鲍鱼晒成干品方便保存;大对虾剩的较多,除了给谭丽、杜丽萍和于叔家分了一些外,还剩一箱,野猪肉还剩半片多,眼下天气还冷,可以再保存些日子。
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具,只有两口木箱子和一个书柜,还没有这些吃的东西占地方。
加上衣物行李,一汽车就拉走了。
倒出来的房子早就有人“号”下了,是驻校“工宣队”的头头,已经过来看过房子了。
金屏几人先到杜丽萍家住几天,等李刚送爸爸下乡回来再一块回老虎城子。
没有飘扬的彩旗,没有欢送的队伍,一辆解放牌汽车拉着一家的全部家当走在前面,李刚开车紧跟在后。
在国道上走了两个小时,又在村落间的土路上颠簸了半个小时,来到了“走五七道路”的目的地——一个叫“迟屯”的生产队。
汽车停在一个大院落的门口,院门两边各有三间平顶土坯门房,右边三间是知青点,左边三间是留给“五七战士”住的临时住所,三间房住两户,左边一间是李秉诚学校的一个老教授朱伯伯,已经先来了。李秉诚家住右边一间,中间是两家共用的灶间。土坯房有两米高。李刚举手就能够到房顶。
生产队刘春富队长说农村条件差,先对付着住下,全村共有六户“五七战士”和镇里的下放户,大家都是暂时住在社员腾出来的房子里,以后会统一盖新房。
李刚一家卸了车,把东西勉强堆放在有限的空间里,算是安顿下来了。
李晓看着像“窝”一样的新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李秉诚心里也不好受,抚摸着女儿的头低头不语。
李刚安慰李晓,“农村生活艰苦,我们下乡的地方出门就是山,八九点钟看不到太阳,条件比这里还差,习惯就好了,哥哥马上就想办法给你盖新房。”
这里烧炕做饭都用本地小煤窑出的无烟煤,含硫量很高,对物品腐蚀性大,但火力很强。刘队长给了两张煤票,说生产队可以派车去拉,每吨七块钱“车脚”钱。李刚说我们有汽车,派个人领路就行了,如有社员要买煤,可以顺便捎回来,不要车脚钱。刘队长赶紧说我家还有两吨煤票,叫我弟弟给你领路,一块把煤拉回来。
迟屯离公社小煤窑有十公里路,二十分钟就到了。交了钱,将煤装上车,李秉诚到公社落户口和粮食关系,李刚也跟着到公社粮站和派出所看看。
派出所只有一个户籍民警和一个临时帮忙的瘦弱的小姑娘,小姑娘不住咳嗽着,看样子患有“哮喘病”,手脚勤快的忙个不停。李秉诚前面还有几个“五七战士”也在落户口。李刚等着没事,便和小姑娘闲聊,知道小姑娘叫唐敏,家里生活困难,继父是个酒鬼,成天喝酒,从不好好干活。大队推荐她到派出所临时帮忙,挣点钱贴补家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