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100多个东海岸的手机服务网络受到了影响,有的网络受影响时间长达24小时。这个例子证明了这一项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有多么重要,虽然在概念阶段并没有为之确立明确的任务。这也体现了它的经济联系。这也解释了何以全球定位系统以第一代全球设施而闻名。
仅仅从一家公司的经历就可以显示出全球定位系统相关技术是多么的有利可图。2003年《福布斯》(Forbes)将“高明国际”(Garmin International)的联合创办者加里·布雷尔(Gary Burrell)和高民环(Min Gao)列入它的400名富豪排行榜。这两个人在1989年建立了一家公司,起初名叫“ProNav”。1990年他们开始经营“GPS100”个人导航系统,一种价值2500美元的船用导航辅助设备。这个公司的第一位顾客是美国陆军,那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这也是另外一个私人公司研发两用技术使军队获益的例子。2003年,公司扩充了自己的生产线,增加了一系列个人全球定位系统产品,诸如供跑步健身的人使用的设备、PDA…GPS一体接收机(个人数字助理和全球定位系统一体机)等等,公司股票的市值估计高达45亿美元,年收入亿美元,利润达到亿美元。全球的投资者都对这座技术金矿感兴趣,这一点毫不奇怪。
对于军队来说,联合直接打击弹药(JDAMs)是另一个全球定位系统重要性日益凸现的例子。联合直接打击弹药是将一个价格低廉的制导设备包附加在一些以前没有制导的自由落体炸弹上,使之成为精确制导的“灵巧”武器。制导设备包由一个装有惯性导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新尾翼构成。国防部于1998年开始采购这些价格相对低廉的制导包。“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2003年3、4月间使用了6542枚“灵巧炸弹”,占全部弹药投放量的35%。仅仅这种能力便使得全球定位系统成为了很有价值的力量倍增器。加之其他能力—从追踪到分辨沙漠中友军和敌军目标,到在飞机上使用进行精确的位置识别'1',再到扫雷行动以及更多的任务,全球定位系统由此而不可或缺。这里也存在着矛盾,美国军队不仅必须保卫自己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还必须努力抑制其他国家利用导航卫星反对美国,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因为全球定位系统由于其具有的广泛而不断扩充的民事用途,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全球设施。
运载技术(1)
运载技术
运载火箭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美国是多么担心失去她在这方面的霸权地位,以及出于这种困境美国都采取了怎样的行动。结果,美国不但失去了运载火箭霸主地位,而且丢掉了商用运载火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历史似乎是在让电影《虚荣的篝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1'的情节在其他领域重演。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美国的政府官员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但他们却没有想到由此对美国公众造成的心理冲击。
几个因素影响到了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时机,使之成为继苏联之后第二个发射卫星的国家。首先是政府资助的1954年《吉里安报告》(Killian Report),这份报告因委员会主席、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詹姆斯·吉里安(James Killian)而得名,强烈呼吁研制洲际弹道导弹(ICBM),并加强卫星情报能力。空军立即将“宇宙神”(Atlas)导弹作为首要研制计划。陆军和海军则在陆军以前研制的一种改进型“红石”(Redstone)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联合研制中程弹道导弹(IRBM),也就是“朱庇特”(Jupiter)导弹。由于有将导弹从船上发射的特殊技术需求,海军一得到许可就立即退出“朱庇特”计划,着手研制自己“北极星”(Polaris)计划。在资助经费不变的情况下,三军却都打算研制运载工具。
同一年,苏联首席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受命研制洲际弹道导弹。在1954年,苏联人也表示要将一颗卫星送入轨道,作为自1957年7月到1958年12月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一部分。“国际空间物理年”是国际科学界提议的,涵盖了许多国家开展的科学项目,是科学普遍性的一个象征,与充满国家主义色彩的冷战截然相反。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科学计划都是国家资助的,这些活动显然是在暗中较劲。
1955年,研制洲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