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页)
7 月 27 日,他同布莱德 雷和登普西会晤。他为美国人的胜利喝彩叫好,并指出:“其他一切地方的
一切行动都必须为着协助美国人的作战。”因此,他放弃了原先由英国人和 加拿大人向卡昂和奥恩河以东继续进攻的打算。其理由是,这里的作战已达
到目的,不大可能有更多的德军师团上钩。蒙哥马利指出,英国人战线上的
3 个德军装甲师都摆在中部和东面,他命令登普西在英国人战线的正西面从 科蒙地区全速发动一次 6 个师的攻势。第 2 天,蒙哥马利获悉“眼镜蛇”战
役进展的消息后,他告诉登普西“加大油门向维尔挺进”。
蒙哥马利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确信,当德国人在美国人的 打击下撤退时,他们首先会从科蒙开始向东,然后到达奥恩河的内陆河区,
最后在卡昂和法莱斯之间的高地落脚。登普西的进攻叫作“蓝上衣”作战, 于 7 月 30 日开始。它具有两个令人感兴趣的特点:第一,各级指挥都很内
行,使这次战役能正常进行。第二,如同在阿拉曼的“增压”作战和在马雷 斯的钳形攻势左翼一样,“蓝上衣”作战极好地表明,从战略上说,蒙哥马
利显得固执、呆板(一旦他的决心已下);但从战术上说,一旦有突然出现 的机会或遭到意外的挫折时,他却能在战斗中很快地审时度势,重新调整部 署。
“蓝上衣”作战所涉及的地域最为不利,称为“小树林”地带,”北起科 蒙,南至维尔,东到奥恩河畔的蒂里阿库尔。该地带地形起伏,丘壑遍地, 最高的是海拔
1200 英尺的潘松山脊。登普西用以发动攻击的第 8 军和第 30 军,对敌装甲优势为 3:1,但步兵所占优势不大。鉴于上述地形,虽然敌人
士气低落,要取得右翼那样的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完全不可能的。好几个星期 以来,这一线相对平静,双方都布设了许多地雷场。因此,头两天中这两个
军的情况大致相同:艰苦混战,险象环生,而且似乎有点得不偿失。然而, 也不乏顺利的进展,一夜之间,第 2 装甲师在科蒙至维尔的中间、在苏勒弗
尔河另一侧的贝尼—博卡日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并在这里与向英军右翼运动 的第 5 军会合。
蒙哥马利的目的已经达到。德国第 21 装甲师已卷入战斗。冯。克卢格 根据埃伯巴赫的建议,调动党卫军第 2 装甲军来对付登普西的主要打击。尽 管有 3
个装甲师在手,但他还是怀疑科蒙是否能够守住,因此建议向塞纳河 撤退。希特勒似乎也有类似想法,但他却命令:“告诉冯·克卢格元帅,他
的眼睛应当盯住前线,盯着敌人,不要往后看。”
8 月 2 日,英军第 2 装甲师几乎进了维尔城,但第 30 军进展甚慢。同 一天,遭到反击的第 7 装甲师差不多被迫退回到了 48
小时前据守的阵地上。 这样是根本不能取得胜利的。第 30 军军长巴克纳尔曾受到登普西“不成功 就滚开”的警告,这时被撤了职;第 7
装甲师师长厄斯金连同他的炮兵司令、 装甲旅长一起也被撤了职。巴克纳尔的去职与精悍的霍罗克斯的到来可以说 是一个巧合。霍罗克斯在突尼斯负伤刚刚复原,于
8 月 4 日接管了第 30 军 的指挥权。不知是由于霍罗克斯的影响还是由于突然的鬼使神差,第 43 师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于 8 月 6
日占领了潘松山脊的各个制高点。同一天, 美军终于拿下了维尔。英军第 59 师渡过奥恩河,在蒂里阿库尔建立了一个
桥头堡,并打退了敌人的激烈反扑,守住了这个桥头堡。蒙哥马利为阻止德 军撤退,计划夺取 3 个“关键地点”,现在两个已经到手,正在向第三点顺
利前进。但就在这时,美国人和希特勒给他增添了许多心烦的事。
8 月 1 日,在欧洲大陆上的美军的 21 个师重新组建为第 1 和第 3 集团 军,第 1 集团军由霍奇斯指挥,第 3
集团军由巴顿指挥,这两个集团军组成 美国第 12 集团军群,由布莱德雷统辖。布莱德雷同蒙哥马利和登普西会商 后,于 8 月 3
日要求巴顿用“最少量的部队”夺取布列塔尼半岛,而用其余 的部队向南、向东突击,扫清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