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也恨到了极点,但她实际上更恨那个查理,因为她对查理的所有幻想都由于那封没有寄出的信而彻底毁灭了。流放,这是苏三的命运,而吉蒂此时才了解到绝望的真正含义,是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绝望,比之查理所言的那种怨女心态可能更可怕。
没有爱的吉蒂似乎只能活在煎熬之中,当初对霍乱的那种恐惧转而成为对霍乱的渴望,自杀,虽然没有切实地走上这一步,但她开始肆无忌惮地,颇有些让霍乱来得更猛烈些的奢愿。而沃特却在这个小镇上承受着中国人对英国人的那种仇视心理,一如既往的支持着自己的治疗理念,因而也过分地疏远了吉蒂。
百无聊赖的吉蒂终于在修道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难说这是一种自愿的心理,但事实上,她的这种方式解脱的效果却更加令她明白了沃特的为人。与大英帝国无关的博爱之心,于是,吉蒂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丈夫的所作所为,对先前那种流放的概念似乎也重新审视了。
爱情的回转来自于另一对恋人,当吕燕说出人好这几个字时,吉蒂终于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的,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浪漫。而沃特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审视着自己对爱执著的方式,强大的同时却忽略了一种普通式的情感交流。
当吉蒂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虽然这也许是一个莫大的障碍,但由于沃特的善意也将两个人心与心的距离拉到了最近的距离。沃特死于霍乱,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却让吉蒂更加成熟了。当在伦敦街头,查理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吉蒂拒绝了他,并不是拒绝这段风情,而是拒绝那种对爱形式化的日子。此时,身边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吉蒂成为一个真正拥有过爱的女人。
一个女孩转变成一个懂爱的女人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面纱》似乎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但事实上却是通过这么一个女人的变化来演绎爱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关注于吉蒂的感情时,我们会发现相对于吉蒂的人人可以看到的爱情,沃特的爱则更加深厚。
沃特一见钟情于吉蒂,于是便将吉蒂娶到了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爱的人,当知道吉蒂的红杏出墙后,他并没有直闯进去,这不代表他心中没有痛心,只能说明他的爱阻止了他这样做,他为吉蒂着想,不想让这种丑闻缠上吉蒂。而带着吉蒂离开,表面上虽然颇有些惩罚的意味,但正是这么做了,才让吉蒂认清了查理的真实面貌,所以与其说流放莫若说是一种解救,让吉蒂离开不负责的查理自然就是让她重新开始一种生活,虽然艰苦,但还是没有沦落。这一切都缘自沃特对吉蒂的爱,虽然这爱的确有些隐晦,甚至有些强势,但这爱却是最为浓重的,令人欲摆不能的。
而当我们看到沃特仅仅拿着一架显微镜来到疫区的时候,当我们听到他对修道院那种神圣职责的质疑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智者,一个并不把任何事情都挂在嘴边的智者,一个绝对不轻浮的人。甚至在与吉蒂的谈话中也自省到了自己对爱的失误。但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当吉蒂真正地成熟了起来,真正地认识到了沃特的优点的时候,霍乱却夺走了这个智者的生命。
从整部剧来说,线索基本上是以吉蒂展开的,她的回忆,她的出轨,她的沮丧到她的认知,但事实上吉蒂的所作所为都从侧面展现出沃特的为人,这个沉默寡言的却充满了责任之心的人,这是一颗真正高贵的心。所以,故事在吉蒂,而内核在沃特的身上。
顺便说一句,本片的另一个译名《爱在遥远的附近》似乎也更符合沃特这个人的性格,也更贴合本片的东西发展。
韩兮
2007…1…22于通州
《舞女情》:窥视的习惯
如果话剧舞台上置景是一间屋子的话,我们就有了偷窥的欲望,对此,电影《狗镇》显得十分地直接。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几名舞女的生活,其场景基本都在表演台上,尤其第一个镜头就是摄像机内的,那些观众也坐在镜子的后面看她们表演,即便到了所谓的贵宾席也是隔了层玻璃。整部影片在镜头上基本上都是偷窥,就连救孩子时那个父亲也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一对黑姐妹在给孩子喂奶。
如此强烈的偷窥感觉令观影者不能不本着偷窥的心思去观看本片,尤其女人几乎很少穿衣服,那种窥视欲会得到更大满足的。
法国影片有种类型可以称之为琐碎,即一些极细的生活细节凑在一起,没有明确的主题,更没有什么线索,只是一种所谓的生活原生态,这是一种据说是很客观的再现手法,而不是那种空镜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