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州成立一间私人有限公司,取两人的名字为公司名:渣甸一马地臣公司 (JARDINE·MATHESON&CO),简称为渣甸洋行。这一年,渣甸48岁,马地 臣36岁。 渣甸洋行生逢其时。洋行成立的第二年 (1833年),由于官办的东印度 公司扭转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不力,引起英国民间商人强烈不满,并受到国 会的猛烈抨击,英廷终于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 醉翁之意不在酒,民间商人凯觎的,是走私鸦片的高额利润。 渣甸洋行捷足先登,在英国民间商人中最先置有趸船和飞剪船。夏船 泊在珠江口伶仃洋,印度等地运来的鸦片在此卸货储船。飞剪船配有火炮, 行走如飞,即可对付海盗,又可与清水师交火,是近海走私鸦片的理想运 载工具。 设在广州的渣甸洋行,仍从事棉纺织品、茶叶、生丝的进出口贸易。 惨淡经营,常常陷入半死不活的困境。真正使洋行获利丰厚的,还是来自 印度等国的鸦片。就剑桥大学所存的档案显示,渣甸原本不希望是这种结 局,但偏偏现实如此。打着做明门生意的渣甸洋行,成了鸦片走私的最大 销赃黑窝。广州人给渣甸取了个绰号:地老鼠。说他行踪诡秘,出没无常, 专做见不得天光的龌龊事。 渣甸最不堪回首的,是广州市民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默许下,把抓着 的中国鸦片贩子,拉到外国商馆前的广场绞死,尸首悬在空中让烈日暴晒。 不久,林则徐来广州禁烟,风声更紧,所有的洋商皆人人自危。渣甸知道
… 页面 16…
自己民愤极大,他将银两偷运至澳门,再逃亡英国。 马地臣留下打理洋行业务。鸦片战争爆发,渣甸洋行迁往澳门。中国 人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马地臣听中国的贩片商传言:渣甸、颠地、泰勒、 马地臣等十个大毒枭已列进抗英组织的名单,他们已派出杀手,欲来澳门 暗杀未逃的毒果。马地臣不知真实与否,他在朋友的劝说下,逃到伶仃洋 的趸船避难。后又逃到英国。 渣甸洋行代理大班,为马地臣的侄子亚历山大·马地臣。 现在,渣甸最牵挂的是,渣甸洋行怎样了? 香港新颜 邮轮沿着西非海岸,绕过南非的好望角,直插印度洋,在孟买作了一 星期停留。渣甸拜访了东印度公司的故友,重温旧事。 邮轮继续航行,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航抵香港岛北岸的 中区。 这时,香港的中心已由南岸移至北岸,与九龙相望的那条海峡,命名 为维多利亚海港。最初英军在南岸的赤柱湾登陆,安营扎寨,修筑工事。 不久,英兵染上瘴气 (疟疾),作寒发烧,竟有近半病倒。 卑路乍爵士绕岛一周,作过测量,向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义津建议:英 国应在北岸开发,北岸有多处天然良港,香港常受热带飓风侵袭,飓风皆 由南面来,香港的山成为屏障,这些港湾就是极好的避风港。 于是,英军英商纷纷北迁。英军驻扎在西营盘,西营盘原为海盗头目 张保仔的一处营地。张保仔投清后,他在香港各岛上的营地,均被大清水 师拆毁。英军将大本营设在西营盘,一半士兵住在岸上的帐篷,一半仍呆 在船上。 英军的炮台与九龙山上的清军炮台,遥遥对峙。 英商的发展,在中环至铜锣湾一带。渣甸抵达时,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一条傍海的大道正在开拓之中,一位相识的英商告诉渣甸,义律已为这条 大道取了名——皇后大道,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 渣甸不时遇到相识的朋友,他们热情地向他订招呼,介绍情况。现在 香港己有近百幢洋房,第一幢洋房是裁判司(警务司法行政长官)威廉·坚 的私宅。他在义律任命之前,只是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大尉。他这幢洋房才10 多天功夫就盖起了。据说石料、木料、瓦片,均是从沙角的清军炮台和兵 营拆来。香港的英商多是靠走私鸦片起家的,他们出的价码高。华人工匠 与劳工,源源不断乘船来港,为英国人做事,人数有8千之多。 在广州、澳门的英国公司,纷纷到香港登陆抢滩。其中有渣甸洋行、 林赛洋行、哈特洋行、颠地洋行、端拿洋行等著名公司。 渣甸惊叹香港短期的巨大变化,在朋友家的新宅休息片刻,立即坐上 轿子,兴致勃勃去铜锣湾的渣甸洋行货仓。 沿海行走着,见一艘海船泊在岸边,10几个华工,正光着膀子卸鸦片。 渣甸感慨不已,光天化日下卸运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