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现行观念很有看法。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是金融市场趋向均衡,并且未来被正确的反映到现在。我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正确无误的反映将来,因为它在反映的同时也在改变将来,同时参与者的认知是不完备的。”
既然金融市场经常不能正确地反映未来,投资者往往依据自己有限的判断,或者偏见进行投资,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偏见流行、嘈杂混乱的市场里做出投资决策、实现稳健收益呢?甚至,管理层又会针对市场的这种情况进行怎样的监管和调节呢?
偏见主导市场 机遇如何把握
现实中,金融市场时常利用投资者的偏见启动阶段性投资热潮,而非基于对未来的正确判断。为了深入理解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在金融市场却又再正常、再合理不过的游戏,有必要回顾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证券投资历史,重点考察一些经典的案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中发生的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繁荣和幻灭的兴衰过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股市,曾爆发了一波市场普遍追逐高成长股票的狂热。当时,对于每股收益快速增长的股票,投资者都愿意以很高的市盈率(PE)去购买。“只要是增长的就是好的”,人们根本不关心这一增长结果是如何取得的。而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热潮就是从这样一种流行偏见开始的。
市场对高增长股票的热烈追捧,导致有些公司能够利用它的高股价去并购其他低股价的公司,用这种方法来获得每股收益的快速增长。很多公司看到了这种偏见,就利用这种偏见为自己牟利,用自己公司高涨的股票收购其他公司。
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高科技国防公司。不久前,这家公司取得了盈利的高增长,它的股票相应在股市中获得了很高的市盈率(PE),这使得这家公司能够利用自己被高估的股票收购那些低市盈率(PE)的公司,于是带来公司更高的收益增长,从而投资者在股市中给它更高的市盈率估值。这种并购扩张趋势加速发展下去,直到大量模仿者出现,最终因为趋势逐渐变得脆弱而幻灭。
1999-2000年的国际互联网热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当少数从事互联网商务的公司上市时,兴衰过程就以不易为人们察觉的方式开始了。公司提供的价值服务深受大众赞赏,股票预期自然较好,而股票的声望又提高了公司的品牌和服务,基本面趋势和主流预期相互加强,繁荣加速。
随着网络普及,投资者以几何级数增加,而供给却受到各种制度的限制,互联网公司的估价达到天方夜谈的地步。只有少数网络公司盈利,但投资者只盯住公司的客户数目,于是一些公司提出“眼球经济”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评估公司价值的依据。
第二节 证券市场能正确的反映未来吗?(2)
于是有些网络公司开始通过赠送服务来增加客户数目,就能够以更为有利的条件在股市募集资金,游戏的目的变成了募集资金,而远离了利润这个目标。最终,当1999年7月28日,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文章解释了这一模式的缺陷,直接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网络股暴跌50%,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市场的投资热潮由偏见来主导,我们也仍然能够在这种偏见引发的热潮中,描绘出投资机遇的发展过程,这种过程与我们在前面所阐述的逻辑框架仍然一致。每一次热潮的启动都遵循了正强化的驱动规律,都是基本面、投资者的主流预期和价格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直到极度脆弱,价格趋势发生逆转。
第三节 投资者的主流预期能被度量吗(1)
对投资者的主流预期进行度量尽管很重要,但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投资者的主流预期非常抽象,我们很难找到一种直接的、易于衡量的工具。但我们发现,虽然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投资者的主流预期之间不完全契合,主流预期经常是滞后或者远远超出基本面的发展,但在某些时刻,二者的发展趋势还是非常相关的。
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处于强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时,主流预期的趋势和基本面的趋势一般会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加速成长的阶段,往往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基本面发展趋势的度量,来间接度量投资者的主流预期。
那么,什么是度量以上两个趋势的很好的工具呢?
通过金融市场大量的投资案例,我们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