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定让尔等付出代价(第1/2 页)
朱瞻墉之言,令全场王侯更为沉寂,大殿内静得令人胆寒。朱棣微微点头,向朱瞻墉投去满意的目光,随后转向全场王侯道:“现在告诉朕,赞同者何人,反对者何人!”
众王侯面面相觑,此情此景,让他们如何抉择?爷孙二人明示,无论同意与否,皆须应允。
不同选择,后果显而易见,子孙失继承权,朝廷无俸禄,朱瞻墉旗下商会无分红,仅靠封地赋税,如何维生?惯于安逸的他们,怎能忍受此等境况?
然而,前往新封地,他们心中并无底气,未知新地何在,有何物产,甚至不知将面临何种威胁。一时之间,他们竟不知如何回应。
许久之后,众王侯的目光皆投向殿下首位的几位王侯。
朱棣目光如水,淡然对朱权言道:“三载之后,尔等领地之半赋,须归于朝廷。至于细则,待三年后告知,勿忧,即便那时,朕亦不夺尔等权柄,军政仍由尔等执掌。”
朱权微愣:“仅是半数田税?”
朱棣轻轻颔首,面无波澜。
然朱棣心中暗思,三年之后,他已入土为安,后续之事,自有儿孙处置。此刻,他只需稳住这些藩王,令其无忧无虑。
朱棣深信,只要中亚局势稳定数载,即便儿子不收回藩王之权,朱瞻墉这小子必会接手。此孙非寻常之辈,绝非省油之灯。
朱权等人闻此言,心方落地。朱棣当众对大明诸王许诺,便是对所有王爷的保证。他不信自负如朱棣者,会食言。
最重要的是,三年光阴足以让他们发展壮大。朝廷掌控兵甲之事,对他们而言,非但无碍,反成宽慰。若朝廷全无阻拦,他们反而会疑虑此事真伪。
朱权直视朱棣,直言不讳:“陛下何不忧虑长久如此,吾等或生异志?”
此言一出,诸王皆惊,齐齐望向朱权,暗道:“塞边王果然不同,竟敢直言不讳,确有胆识。”
朱棣闻言,淡然扫视朱权与其他兄弟,平静问道:“尔等会否?”
面对朱棣之眸,朱权与之对视良久,终轻叹一声:“朱权在此立誓,有生之年,绝不背叛大明,违此誓者,天诛地灭!”
朱权深知,朱棣登基之初,他尚非四哥之敌,何况今日面对执政二十载的四哥。心中虽有诸多不满,但身为宁王,他对大明江山社稷的重视远超皇位。
宁王朱权带头立誓,肃王、辽王、谷王、代王等人不得不抉择,纷纷在众王面前立下誓言。若有不轨之心,他们在诸王心中的威望将瞬间崩塌。
朱棣点头,又看向其余诸王,淡然问:“尔等如何?”
“吾等誓死扞卫大明江山,违此誓者,天诛地灭!”
几位威望最高的王已立誓,其余诸王无退路,只得相继立誓。
朱棣见殿中诸王皆誓,微微点头。他不信誓言,此举只为诸王套上枷锁,使他们在中亚之地不敢放肆。
“如此,明日正殿之上,朕将正式重新封赏。其余事宜,尔等即刻准备,半年内迁出封地,一年内抵达新封地。”
“谨遵圣旨!”
众王纷纷向朱棣拱手行礼,此事已成定局,无论心中愿或不愿。宴会在这一刻画上句点。
次日,诸王分封之事以盛大典礼举行,举国震动。此乃大明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封,大明诸王几乎悉数迁往中亚,中原腹地再无王封之地。
此事成为大明上下热议的话题。然这只是高层官员与文人墨客的讨论,百姓们并不关心,他们只求日有温饱,家中有余粮。
封赏既定,大明进入大规模迁徙期。半年间,一队队人马在诸王带领下西行。同时,朝廷安排众多百姓随王前往各地封地。
此时,大明军队高度戒备,确保诸王行程安全,以防有人趁机作乱。直至半年后,诸王迁移完毕。
大明随即步入快速发展期。最后一位王走出嘉峪关,踏入西域之际,朝廷下达旨意,命太孙朱瞻墉入朝参政,辅佐太子治理朝政,工部、礼部、刑部由朱瞻墉监管。
大明自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本土无藩王干扰,朝廷政令畅通,效率倍增。中亚的诸位藩王也陆续进入各自封地,大明的历史掀开新篇章。
京师,一处官邸之内,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微笑着展开手中书信。身旁站立着一位风华绝代的少女,白衣飘逸,超凡脱俗,如仙女般不染凡尘。
老者阅毕信笺,微微一笑:“此子确有过人之处,颇有趣味。”
少女瞥了一眼老者,轻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