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页)
硬向高墌城方向突围。 ”
李世民点点头:“分析地有道理。 你再说说,如果你是刘文静,会向哪个方向突围?”
“向南。 ”
“南?回长安?”
杜如晦肯定地点头:“对,就是不回长安,也要尽快找到可能的援军前来解救高墌城之危。 刘文静虽然自作主张出击,但他并不是莽夫,大败之下,一定会想到秦王您还在高墌城,而薛举一定会全力进攻高墌城。 即便不为了立功赎罪,就是为了秦王您,刘文静也会去找援军来解救高墌城。 ”
李世民频频点头了:“分析地好。 刘文静……唉,胆子太大了。 杜如晦,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是坚守高墌城等刘文静找来援军再与薛举一比高下,还是暂时放弃高墌城,回长安搬兵再战?”
“回长安。 ”杜如晦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个问题,他和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早就商量过了,他来找李世民,也是为了提出这个建议。
“理由?”
“理由有三。 一,我军经此大败,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经不起西秦军多次冲击了。 二,高墌城已成危城,守,是守不住的,白白牺牲将士性命而已;三,诱敌深入。 ”
前两个理由,说的好听,其实就是打不过只能跑的解释,而最后一个理由,杜如晦一说出口,李世民眼前就是一亮:“好,就这条。马上传令,军不卸甲、马不卸鞍,全军造饭,全体饱食,然后,带上三天的熟食,下半夜出东门,撤回长安。 ”
“遵令。 ”杜如晦马上转身就跑。
“等等。 ”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事,赶紧叫住杜如晦:“派人把庾立找来。 ”
“是。 ”
半个时辰后,庾立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秦王,您找我?”
“庾长史。 ”李世民顿了一下,才慢慢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庾立:“所以,我派人请你过来,想让你安排百姓尽量不发出声响地撤离高墌城。 ”
庾立对李世民做出的撤离决定似乎没有感到吃惊,他冷静地询问:“秦王准备何时动身?”
“下半夜。 西秦人打了一天,下半夜一定睡的很死。 ”
“好,臣马上去安排大军撤离的有关事宜。 ”
李世民皱了一下眉头:“庾长史,我让你安排的是百姓的撤离。 ”
“城中百姓早在西秦大军到来之前就遣散了大半,没离开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无法说服其离开的人。 所以,秦王不必为高墌城百姓担忧。 ”
“庾立,你是个人才呀!回长安后,本王一定向父皇禀明你的功绩。 ”李世民这番话出自于真心。
“臣身为地方官员,自当作好份内之事。 ”庾立躬身回答,没有丝毫的得意之色。
“好了,你去安排吧。 ”
“是。 臣告退。 ”
半个时辰后,另一个不幸的消息被证实,蔺兴粲也战死了。 到现在,八大总管中,慕容罗睺、蔺兴粲战死,刘弘基、李安远、丘行恭下落不明,刘文静也没有音信。 回来的其他人,身上也带了轻重不一的伤势,再战的能力没有了。
听到蔺兴粲的死讯,李世民已经没有了白天的愤怒与痛苦,他沉默了片刻,再次重申了子夜出发的命令。 死者已逝,生者才重要。
夜里丑时,仅剩下不到两万的唐军整肃全军,悄无声息地从东门慢慢撤出了高墌城。 李世民不是第一批撤出的,相反,他虽然躺在担架上,却是最后一批离开高墌城的人。 不顾众人的反对,李世民坚持率领他的亲卫队和逃回来的精锐骑兵,约有三千人在大军身后断后。
李世民要最后走,有一个人却不肯走,他就是庾立。 见庾立把自己送出城门后,转身要回城,李世民愣住了:“庾长史,你……”
“秦王快走,臣为秦王坚守一天。 ”
“不行。 大军已经撤离高墌,城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没有守城的能力。 ”
庾立不为所动:“情况危急,请秦王先走,臣一定会死守高墌城,尽力拖延时间。 ”
李世民想了想,放缓了语调:“庾长史,你听我说,真没有必要留守,大家一起走。 ”
“秦王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臣守土有责,请秦王不必为臣考虑。 ”
见无法说服庾立,李世民感动之余,也只能听之任之:“庾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