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收益,但是以后可能带来的回报却甚至足以使一个自私的人相信,合作应该算是一个理性策略。
阿克塞尔罗德认为,以牙还牙法则体现了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应该符合的四个原则:清晰、善意、刺激性和宽容性。再也没有什么字眼会比“以牙还牙”更加清晰、更加简单。这一法则不会引发作弊,所以是善意的。它也不会让作弊者逍遥法外,所以能够产生刺激。它还是宽容的,因为它不会长时间怀恨在心,而愿意恢复合作。
阿克塞尔罗德并未仅仅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验证明了以牙还牙法则的威力。他设计了一个二人囚徒困境博弈锦标赛。世界各地的博弈论学者以电脑程序的形式提交他们的策略。这些程序两两结对,反复进行150次囚徒困境博弈。参赛者按照最后总得分排定名次。
冠军是多伦多大学的数学教授阿纳托·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他的取胜策略就是以牙还牙。阿克塞尔罗德对此感到很惊讶。他又进行了一次锦标赛,这次有更多学者参赛。拉波波特再次提交了以牙还牙策略,并再次夺标。
以牙还牙策略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在于,它在整个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虽然它实际上并没有(也不能)在一场正面较量中击败对手。其最好的结果是跟对手打成平局。因此,假如当初阿克塞尔罗德是按照“赢者通吃”的原则打分,以牙还牙策略的得分怎么也不会超过500
,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过,阿克塞尔罗德并没有按照“赢者通吃”的原则给结对比赛的选手打分,只有比赛结束才算数。以牙还牙策略的一大优点在于它总是可以将比赛引向结束。其最坏的结果是遭到一次背叛,也就是说,让对方占了一次便宜,此后双方打成平局。以牙还牙策略之所以能赢得这次锦标赛,是因为它通常都会竭尽全力促成合作,同时避免相互背叛。其他参赛者则要么太轻信别人,一点也不会防范背叛,要么太咄咄逼人,一心要把对方踢出局。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以牙还牙策略是一个有缺陷的策略。只要有一丁点儿发生误解的可能性,以牙还牙策略的胜利就会土崩瓦解。这个缺陷在人工设计的电脑锦标赛中并不明显,因为此种情况下根本不会出现误解。但是,一旦将以牙还牙策略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误解就难以避免,结局就可能是灾难性的。
举个例子:1987年,美国就苏联侦察和窃听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一事做出回应,宣布减少在美国工作的苏联外交官人数。苏联的回应是调走苏联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后勤人员,同时对美国外交使团的规模作出更加严格的限制。结果是双方都难以开展各自的外交工作。另一个引发一系列以牙还牙行动的例子出现在1988年,当时加拿大发现前来访问的苏联外交官从事侦察活动,当即宣布缩小苏联外交使团的规模,而苏联则以缩小加拿大在苏联的外交使团的规模作为回报。到了最后,两国关系恶化,此后的外交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以牙还牙策略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反复出现,犹如回声。一方对另一方的背叛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对手受到惩罚之后,不甘示弱,进行反击。这一反击又招致第二次惩罚。无论什么时候,这一策略都不会只接受惩罚而不作任何反击。以色列由于巴勒斯坦发动袭击而进行惩罚,巴勒斯坦拒绝忍气吞声,而采取报复行动。由此形成一个循环,惩罚与报复就这样自动而永久地持续下去。
哈特菲尔德家族(Hatfields)与麦科伊家族(McCoys)*的长期争斗,又或者是马克· 吐温(Mark
Twain)笔下的格兰杰福特家族(Grangerfobrds)
与谢泼德森家族(Shepherdsons)的世代仇恨,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两个例子,说明以牙还牙的行动是怎样导致两败俱伤的。不和各方一定不愿意停止争斗,除非他们觉得两家已经打平了。但是,就在这样持续不断的寻求打平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是出手越来越重。最后他们甚至会为此送了命。几乎没有可能回到起点,重新谋求解决双方的不和了,因为,争斗一旦开始,就不会按照人们的意志发展。比如,当赫克·芬恩(Huck
Finn)试图了解格兰杰福特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世仇的源头究竟是什么时,他却遇到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巴克?——为了土地么?”
“我估计是的——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