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概略讲,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恬淡虚无的心态
很多人在气头上都爱说没有过不去的坎,甚或在谈笑风生中称,是非成败转头空,但真正做起来,毫厘不让,寸土必争。电视新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有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终驾鹤西去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显然,《黄帝内经》说得很明白,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宰。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养神即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能健康,寿限才能绵长。否则的话,六神定无主,脏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自然命悬一线。
方法二:开阖疏泄的情志
再声明,哭不是脆弱,那是一种真诚,是一种本色。发怒也不代表完全没有修养。常有“怒伤肝”一说,没错,但有几人能不怒呢?不是圣人就本色一些为好。否则,情绪压抑,可能不是伤肝的问题,伤的是全身。这里并没有主张你去宣泄,去啼哭,去发怒,而是随性而行。当然,也不可放纵自己,让自己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精神调摄,强调要恬淡虚无,但人的思维情志活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进行,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而有所节制。调节情志,即《灵枢》所说“和喜怒”。
惜精保气
“人始生,先成精”,可见,在《黄帝内经》看来,阴精是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精者,身之本也”。肾主藏精,主生殖,肾精所化之肾气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这里,将人体成长发育的几个阶段分别用肾气的盛衰来说明,一方面说明了肾气才是你形影不离的终身伴侣;另一方面也说明肾气在生命活动中所扮演的控制性的角色,它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因此惜精则可以固本,养气则可以聚神。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养也是有前提的,因为人毕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问?五常政大论》里明确讲道:“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得这个道理。养实际上是在固本的基础上进行供给,要供给就得有畅通的“交通”,因此,必须先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的各个主干线和支线,让所养能有所给。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最终使人体呈现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
说得好听,日常生活怎么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过去的生活作一个调整。比如可以节房劳以保阴精,戒醇酒以保精气等。从行为上则把握一个颐养生命的度,做到“形劳而不倦”,以免机体的动态平衡被破坏。《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视、久立、久行便可以看作是“过劳”;久坐、久卧便是“过逸”。由此看来,生命并非是不做事就健康,劳逸过度都不好。说到底,健康是需要经营的,经营的方式会在以后慢慢道来,但一个基本的意识要确立,那就是成本意识,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倡的“知七损八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老祖宗”的养生秘籍
第四节 《黄帝内经》,开启健康人生的钥匙
在很多人看来,《黄帝内经》又没有几首方子,自然可操作性就不强,又如何能很好地惠及百姓大众呢?如果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话,那么,在引领大众养生方面,《黄帝内经》,则在“授人以渔”的层面给了炎黄子孙养生方面的“大道”。试想,在欧洲,一场鼠疫的暴发竟然使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生命,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家破人亡的悲痛之中,而中国在近两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尽管也有疫病流行,但从未发生过如此令人震惊的记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黄帝内经》,它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这里所说的老祖宗不是泛指,而是指《红楼梦》中被尊称为“老祖宗”的贾母。之所以把这位“老祖宗”级别的贾母抬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