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阻击(第2/4 页)
一股股血箭。
清军前进的队伍不再从容不迫,一名军官大声叫骂着,让弓箭手加速射击,命令辅兵上前填壕。
叫骂声戛然而止,比士兵要精良的甲胄没有能挡住那颗便宜的铅弹,这名军官捂着肚子在地上拼命挣扎,发出非人的大声惨叫,流出的血水中,还有着粪便的颜色。
火枪射击不断,被阻于壕沟前的清军死伤得越来越多,弓箭手已经手软筋疲,对面虽然也遭到了损失,但防守一方有战壕、胸墙、盾牌等掩护,又是在坡上占有地利,伤亡比清军要少很多。
吴国贵的拳头握得紧紧,在这处并不算险要的山坡上,付出的伤亡已经超出了他的预计。而更令他感到心情沉重的是对面的守军明显是服色杂乱的土兵,只在脖子上系红巾,但打起仗来已经颇为沉稳。
第一次阻击面对的是多是红衣明军,土兵只有很少一部分投入战斗,其余则是充当辅兵;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明军的数量逐渐减少,土兵则不断增加,从忙乱到沉稳。这样的变化让吴国贵不得不感到心惊。
当然。这是依托阵地的防守,不是野战,守军占着很大的便宜,对土兵的心理压力也不是那么大,射击,以及装弹的动作便不致过于慌乱。但朱永兴和明军将领的要求也不高,元江战役也是以守为主。
总兵赵得胜在山顶举着单筒望远镜瞭望着战场,作为参加过高黎贡山阻击战的老将,他对壕沟、战壕、胸墙,再结合火枪兵攒射的战术并不陌生。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地形地势进行调整。
“殿下曾言生死四百步,发火攒射只百步。亦即布置阵地须在四百步。或壕沟,或木桩,或鹿砦,只为迟缓敌军冲击,打乱其阵形。”赵得胜放下望远镜,随手递给身旁的许名臣,继续说道:“而火枪只在百步内才威力强横。远了则空耗弹药,自乱手脚。”
许名臣接过望远镜,观察一番后,又递给了高应凤。
朱永兴得到望远镜后,立刻派人坐船直下元江,给元江城送了四副,元阳马宝处送了三副。这东西虽然稀罕,那嵩和吴子圣也知道是战场急需,不好私留。所以。这四副都送到了前线,而其中三副都被赵得胜分给斥候使用,只留了一副临阵指挥。
斥候有了望远镜,侦察距离大大增加。在远方高处观察到清军动向后,便可以用旗号通知后面,这样一路传递,情报传送十分快速。
高应凤观察片刻,终于对现在的阻击阵地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不解之处也豁然开朗。
火枪兵所防守的战壕和胸墙之前,有两道阻遏的壕沟,距离正在火枪射程之内;而更远的地方又有数道壕沟,却不是完全挖开的,有宽两尺的过道。形象一点的话,就是一个个方形大坑,坑底是尖利的竹子,坑边则可以行走。
这样看似方便了清军通过,清军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却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猬集于壕沟之间,施展和躲避的空间狭小,败退时更容易在那几条预留的窄道上挤撞踩踏。
看明白阵地的布置后,高应凤觉得最稳妥的办法便是把壕沟尽数填平,不管能否通过。然后再调火枪兵和弓箭手压制,填塞最后两道壕沟,最后形成短兵相接的厮杀。
当然,无论怎样进攻,死伤是免不了的,而且会高于防守一方。如果再多设几个阻击阵地,怕是到了石屏城下,清军的前锋便会被消耗殆尽了吧?高应凤浮起了这样的念头。
“还有火炮呢!”赵得胜指着山坡,微抿起嘴角,不是惊讶,而是有些不屑。
清军把几门小炮连扛带拉地向山坡上运输,是类似于虎蹲炮的轻型火炮,射程不远,但容易携带。吴国贵所率的前锋部队,由于要快速行进,所以只带了几门五百斤以下的火炮,且数量不多。
“命令,炮兵准备轰击!”赵得胜下完命令,便在旁边的大石上坐了下来,招了招手,一个亲兵立刻拿过铜制水烟袋,塞上烟丝,火石火镰啪啪作响,点着了烟。赵得胜一边望着清军的行动,一边悠闲地抽起水烟来。
中国的烟草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三年烟草由吕宋传入台湾、福建,后来,崇祯为了禁烟,勒令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
禁烟令下达后,辽东与后金苦战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却上奏说“辽东士卒,嗜此若命”,导致禁烟无疾而终。而水烟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十六世纪后期传入东欧,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流行于明代末年,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
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嗜烟者已经不少。朱永兴前世也吸烟,但属于那种耍烟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