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3/4 页)
纵观其军事生涯,何尝有过令人赞叹的指挥战例,即便是历史上叛清初期的势如破竹,也终被其致命的战略错误所抵消。
我,一个穿越人士,还斗不过你个老汉奸?朱永兴认为明军只要精诚团结,不起内讧。吴三桂就并不是强大到不可战胜。
“殿下,卑职告退。”叶虎锦衣卫出身,在情报司工作正是其所长,已经担负起周良甫至监察司所带来的空缺。
“去吧。有情报随时来报。”朱永兴叮嘱了一句,又吩咐道:“特别注意与元江的联络,务必要保证畅通。”
“是。”叶虎躬身施礼,转身而去。
朱永兴略略停顿了一下,转身向帐篷外的一辆独轮车走去,杨国骧则带着两名亲卫紧紧跟上。
一天行军下来,情况还算可以,虽然不到四十里,但也差不了很多。毕竟辎重营刚成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朱永兴便有了一个想法。觉得应该在步兵中大量使用独轮车。
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路况实在不敢恭维。而步兵的盔甲又确实是行军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独轮车小巧,载重可达二三百公斤,可为一个小旗十名步兵驮运盔甲。两人一组。按每天四十里计算的话,则每人推八里,其余时间是轻装,比背着盔甲行进显然要轻松很多。
更主要的是独轮车对道路的适应很广,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如果把轮子弄得大一些,在崎岖的路面上就不容易被卡住;如果加上风帆,还可以借助于风力;如果再根据牛顿力学改进独轮车各部位的位置,应该会更加省力。
嗯。这个还是交给别人去研究吧,自己的物理水平好象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朱永兴暗暗咧了咧嘴,在这辆今天路上刚买来的独轮车前停下脚步,前后左右地观察起来。
人民群众就是用这个东西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朱永兴左转右转,觉得不大象。
独轮车在南方北方的名称和样式都有所不同,北方俗称“小车”;在西南汉族,因其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俗称“鸡公车”;在江南,则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又称“羊角车”。而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朱永兴抬起两个车把,试着推了两圈。按说这个东西只有一个车轮,应该是很容易倾覆的,但他确实见到有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而且,据说这个独轮车的创始者就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它的前身就是木牛流马,在交通运输史上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哦。
没错,独轮车在四川应该更有用武之地,使用更普遍。栈道啦,山路啦,宽不过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啦。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独轮车游刃有余。所以,注定了独轮车是为小路而存在的。随着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两轮,四轮,才会逐渐取代独轮车。
咯咯……一阵轻笑惊扰了朱永兴的兴致,却是梦珠带着两个侍女不知何时来到旁边,以为朱永兴在好奇玩耍,捂嘴偷笑不已。
朱永兴也不禁失笑,伸手相招,“来,坐上去,看吾推得稳不稳?”
“殿下,您不早些安歇,怎来了这推车的兴致?”梦珠笑眯眯地走过来,却不往车上坐。
“吾想把这车在军中推广。”朱永兴敛起笑容,解释道:“一小旗一辆车,装载盔甲兵器伴随前进,能省下辅兵。若遇战时,士兵也可就近拿取,迅速装备。嗯,一个小旗再配置一名火头兵,一名医护兵,兴许更好些?”
一个小旗十二人,四个小旗为一个总旗,四个总旗为一百户,四个百户为一千户,四个千户为一镇。在朱永兴未来的军制改革设想中,他觉得四四制更适合目前的冷热兵器交杂的军队。当然,设想毕竟是设想,以后还会根据观察有所改变和完善。
“殿下,您不觉得,这样有些怪异吗?”梦珠左右端详着独轮车,显得有些疑惑。
行军队列中夹杂着大量的独轮车,嘎吱嘎吱地响个不停,这确实有点怪哈!朱永兴苦笑了一下,但想法却没有改变。如果有独轮车装载盔甲,每个士兵随身再携带十斤或十五斤飧饭,不仅能加快行军速度,更能支撑作战十天半个月。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大量辅兵,这样的优点,让朱永兴心动不已。
影响行军速度的关键可不是步兵的体力,而是辎重的运输,也就是最慢的那个。那些大车,对路况的要求甚高,陷住卡住很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