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普遍降到2 000元以下吗?依我看,长虹、格兰仕这样的价格战,相当于给老百姓发工资,好得很!”
温同喜:“好在哪?对谁好?你看看长虹和格兰仕现在的处境吧,长虹亏了几年,格兰仕呢?虽说市场占有率超过50%,但据说一台微波炉只能挣5毛钱,有什么用?还有奥克斯,你到超市里随便问几个人,一提到它的名字,人们就会说这是‘低端产品’。它现在正地吃自己种下的苦果呢!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不说,同行骂它,营销界挖苦它,政府主管部门不喜欢它,连得了便宜的老百姓也不说它的好话。学校里学企业管理的学生,一拿起笔就说它们是‘恶性竞争’‘低水平竞争’。”
赵老师:“嚯嚯,你们倒先打起来了。范厨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好心并不一定有人领情,好心也可能办坏事。你们知道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不?10年前,他喊出了一句口号:‘造中国老百姓买的起的好车’,很多人都热烈鼓掌,说这人有良心。现在的下场怎么样呢?──”
吉利转型:不再造低价车
“我们的产品没有尊严,售价总是比人家便宜,总是被人家低看一眼,这个局面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2008年1月31日,李书福坐在吉利集团北京代表处的会客室里,脸上显露出万事缠身的辛苦和疲倦。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反思自己多年来的造车之旅,突然语出惊人:吉利已经转型,将不再造低价车。
两周前,吉利汽车在底特律车展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技术。由于其技术实现的难度,底特律的发布现场引来了数百参展人士围观。但是,BMBS技术给李书福带来的荣耀几乎瞬间即逝。他一回国,就立即被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汽车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拖回了现实。
去年吉利实现整车销售近22万辆,销售收入120亿元。但在这看上去还不错的业绩背后,是极低的利润率。“应该没赚什么钱。”北京市工业专家顾问贾新光说。
而吉利一直寄予厚望的国际化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吉利汽车售价低,一方面原材料、人力成本都在上涨,利润越来越薄。”贾新光说,吉利如果还继续停留在造廉价车的定位上,不仅国际化目标成为镜花水月,就连生存都成问题了。
此时,吉利这家民营汽车公司已进入诞生后的第12个年头。在没有国家投资、没有银行贷款、不被行业认可和品牌弱势的情况下,李书福将吉利定位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试图凭借低成本、低价格战略闯出一片市场。
尽管这家公司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已令人吃惊地拥有了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并成功开发出8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整车产品,但李书福承认,造廉价车让吉利失去了造血功能,利润低,几乎不赚钱。
在中国,吉利已成为廉价车的代名词,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质疑一直不断。随着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和国际汽车巨头降价介入中低档轿车领域,对吉利品牌毫无忠诚度的消费者转而开始购置洋品牌小轿车。
……在吉利10年廉价造车的过程中,李书福提出要像卖西瓜一样地卖汽车。虽然李书福的本意是让普通人对汽车不再感到高不可攀,但这个“西瓜”的比喻却让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安全性能始终将信将疑。有消费者甚至认为,吉利汽车可能连基本的碰撞试验都没有做。
范总:“这不是侮辱人吗?不买就不买,干吗说人家连碰撞试验都没做呢?不做碰撞试验国家能让它卖吗?”
赵老师:“同志们,这就活生生的血泪教训啊!价格卖低了,不仅赚不到钱,还让人瞧不起,今后想提价也困难。”
张立:“是这个道理。我记得2003年的时候,柳传志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他说:‘联想要实现国际化战略,就必须要有把金子当银子卖的勇气。’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柳总很是后悔,四处跟人解释。不久他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郑重更正:‘把金子当银子卖,这句话说得不太好。’我想柳之所以改口,肯定是深有体会的。”
刘三:“白酒市场也是一样。本来,茅台酒是白酒市场绝对的老大,但有段时间,他们不知哪个筋绊动了,打出‘平民化’的旗子,要让更多的人喝上‘国酒’茅台。结果呢,茅台酒的地位不断下滑,销量远远落后于五粮液;五粮液则通过不断地提价,一跃成为酒坛的新霸主。”
赵老师:“我记得李光斗专门批评过茅台酒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