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的节俭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这个征战一生的准皇帝似乎无暇顾及浪费与讲排场,即使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都显示出了这位智慧与品德都高人一等的帝王的先见之明。
曹操在其死的前两年就下过一道命令,命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贫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并特别嘱咐说,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二月,葬于高陵。后人猜测,所谓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对曹操的遗嘱进行了歪曲,《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说,曹操在临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生怕有人去发掘。我们不得而知,罗贯中为什么对曹操会恨之入骨,曹操生前的智慧被他看成是狡诈,连曹操死后的归宿都不放过,又制造出了七十二疑冢来诽谤曹操,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后人对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第二个则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如今,谁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看第一个位置,西门豹祠附近。一提到西门豹,我们就会想到两个巫婆被扔进河里的故事。西门豹是个伟大的治理专家,他用了两年时间就把邺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给邺城一带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至今还无人知晓因为那是一座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坟头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还难。
但是,疑问也就在这里。后人无法找到的地方难道时人就能找到吗?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难道不会留下点记号以便将来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记号,那简直不符合中国的伦理纲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极。将自己死后的归宿化成一道谜题,等待着后人来解。
罗贯中在这道谜题面前,并没有解,而是转移开,把谜题是否有答案摆给世人,而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事实上,他的答案已经不是曹操所出题目的答案了。
按照罗贯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而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罗贯中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传说永远是老百姓的最爱,他们对“七十二疑冢”这五个字产生了无数联想。在今天临漳、磁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地老百姓说,讲武城一带的疑冢,在雷雨天常常会冒紫光。还有的老百姓言之凿凿,说民国时期,有个东印度公司的叫胡赛米的古董商人,从郑州出钱雇了一批民工,到临漳将疑冢一座座掘开,企图找到曹操的真墓,以攫取财宝。结果,那些民工接连挖了十几座墓,里面的随葬品不过是一些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曹操的尸体肯定就在这“七十二疑冢”里,但很难找得到。仿佛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真假难辨。
事实上,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对“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就已经成形了。据说,彰德府附近有一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候这里曾是一个人工湖泊,曹操将其命名为玄武池,专门在这里操练水兵。后来因长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为陆地。
这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打柴时见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有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由于他不识字,就回到村子找来一位识字的。识字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大冢旁,将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想打朱伢儿的屁股,但这少年却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再无消息。
曹操的遗令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的。全文如下:古之葬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